一、单项选择题12.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二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行为。“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二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教学实录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A B C D
D
[解析] A项,实录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分析内容有些少”错。B项,“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表现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B错。C项,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孙子的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象分析上,C错。
15. 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展示)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展示:各种礼物)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年龄、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你们又该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 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 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
- 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
- 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A B C D
B
[解析] 教师只是创设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并没有限定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下面的《斑羚飞渡》教学实录,完成问题。
师:同学们,伤心崖上悲壮的飞渡使斑羚赢得了种群生存,这种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作者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书写得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
(出示幻灯片: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火箭,将同伴送入了生的轨迹;
老斑羚像______,______)
生1:老斑羚像航船,将同伴渡向生的彼岸。
师:生动贴切。
生2:老斑羚像烛火,为同伴点燃生的亮光。
师:火点燃烛称“烛火”,用它点燃“亮光”似乎不妥。你能再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吗?
生3:老斑羚像烛光,为同伴点燃生的火花。
师(仔细思考状):烛光点燃火花你觉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需要点时间斟酌。
生4:老斑羚像救命稻草,为同伴铺就生的道路。
师:救命稻草的确紧要关键,但用“稻草”铺路,是否也值得商榷?
生5:老斑羚像垫脚石,为同伴铺平了生的道路。
师:用石铺路是确切多了。
生6:老斑羚像罗盘,为同伴指明了生的方向。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了,这群斑羚以生命换生命的举动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假如我们的作者不是如此娴熟地运用了这些写作手法(强调板书内容),恐怕这故事就不会带给我们这么大的震撼。所以我们情感所受的强大冲击几乎都是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就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文字上吧!你们看,作者最后又将笔墨集中到了那只集智慧、神勇、大爱于一身的镰刀头羊身上,请大家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16、17自然段。
(学生深情朗读)
[问题]
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入手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第一,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出示范例“老斑羚像______,______”,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同类型的比喻练习训练,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依照文意创造出更多的比喻句,还可以使学生再次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学习记忆。
第二,在教学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文章情感的一种升华。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想法时,说出的内容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内在思想的一种阐释。
第三,教师和学生是通过对话问答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教师问题提出的是否恰当和准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计的“老斑羚像______,______”这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直接恰当地引向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上。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下列问题。
几点释然在心头
①都说猫有九条命,可这都是传说,没有人去证实这一点。直到去年夏天,我见证了这一生命的奇迹。
②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在院子里洗衣服,家中小花猫见到我,立刻喵喵地向我扑过来。用它的头蹭我的腿,向我撒娇。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就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洗好衣服后,我把衣服晾在衣架上就出去了。等我回来时,小猫在和衣服“打闹”,衣服上已经有几个黑色小梅花脚印。我想:小猫脏兮兮的,我给它洗个澡吧。于是,我随手端了一盆水,朝小猫身上泼去。小猫可怜地“喵喵”叫着,好像在对我说:“我错了,原谅我吧!”
③过了几天,我发现小猫不像以前那样活泼好动了,常常安静地卷缩在一个角落里。有时候站起来,没走几步就会跌倒。我知道,这是因为小猫被水淋之后生病了。我伤心地把小猫抱回到它的小房子里。
④在以后的几天里,小猫一直蔫蔫的样子,动弹不了。我的良心受到严重的谴责,想尽一切办法来弭补我犯下的错误……可是一切都是徒劳。
⑤一天中午,小猫撕心裂肺地吼叫,我想小猫有可能要离我而去了,眼泪不觉地涌了出来。
⑥此后,我一直为小猫祈祷。然后,奇迹真的发生了,没过多久,小猫居然站了起来,又像以前那样活泼好动了!看到奔跑跳跃的小猫,我释然了。
⑦其实,生命就如秋天的落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泥土里深埋,这也许就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蝉等了十年,才等来一个夏天的呜叫。生命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迎来一个浪漫的轮回!
⑧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把一份释然放在心头,可能你会懂得生命的真谛!
[问题]2.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错别字:第③段,“卷”改为“蜷”;第④段,“弭”改为“弥”。
第②段病句:“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就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改为“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它都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我”。
3.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问题,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叙述比较流畅,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没有多大联系。具体来说,题目是“几点释然在心头”,但是第一段和题目没有关联,没有导出主题。第一段不点明主题有时候也可以,但是在后面的故事叙述中要多少和主题相联系,将题目中的几点释然说出来,或用心理描写感慨出来,但是在文中的末尾两段,第⑦段说了生命的感慨,第⑧段直接就是释然,和第⑦段没有联系,和叙述的故事关系也不大,以至于全文的主题和内容的处理上出现很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