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 简述达利的艺术特征。
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天才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把梦的主观世界转变成客观世界,致力于探讨人类先验的层面,把显示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景。他的绘画追求极度的无条理性,运用分解、综合和意识流的手法描绘梦境和幻想,以似是而非的客观真实记录了他主观的奇思妙想,《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言》是达利的代表作品。
2. 列出三种以上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
(1)美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材的处理要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2)体现时代性。美术教材的处理应该体现时代性。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3)具有开放性。可根据本地的特点引入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5)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范例,其中蕴涵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弹性很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决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探索,依靠教学智慧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
3. 在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你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分析学情并且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水彩风景写生》一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水彩风景画写生的步骤以及水彩画的技法;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设置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法、练习法等;有效的教学准备是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本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准备水彩画的基本学具。
(2)确定《水彩风景写生》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能有效激发学生写生实践的欲望。
(4)选择难易度合理的写生场地,不能太空旷也不能太复杂,景物远、中、近的安排要合理。
4. 简述美术课堂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方式。
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美术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
(1)可采用咨询、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行为的信息。
(2)通过学生美术作业、专题设计、创作集、自我评价等收集学生美术学习结果的信息。
(3)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 案例:
陶老师准备上摄影创作课,却苦于没有足够的摄影器材供学生使用。于是,他改上摄影鉴赏课。在教学中,讲解了布列松等大师的摄影作业及其艺术风格。有些同学听课后跃跃欲试,也想实践操作。然而陶老师告诉学生,大师的艺术不是可以轻易模仿的,而且需要专业的摄影器材,目前我们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问题:对陶老师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行评析,并谈一谈在条件欠缺的学校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
优点:
陶老师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将摄影创作课改为鉴赏课,并且在鉴赏过程中讲解了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及其风格,这体现了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拓宽美术视野,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另外,通过该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缺点:
在学生想要尝试创作时,以不具备条件为由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在艺术的学习中,模仿大师的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陶老师武断地否定了学生希望模仿大师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资源欠缺的情况下,可根据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解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摄影实践的创作,这样在摄影器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学生很好地进行操作,并且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2)课前准备需加强,可让有条件的学生自带摄影器材,并且在教学中也要进行合理地分组,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操作。
(3)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其他的活动,如教学生制作取景框,并且进行取景的活动。这样,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摄影取景知识的认识。
2. 案例:
郝老师在上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欣赏、评述作品,并提出了评价要求:①评价方式:以小组自评为主,互评为辅,教师点评;②评价内容:组员是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完成作业;③学生是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
问题:对郝老师“评价要求”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优点: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郝老师的评价方式强调了以自评为主,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郝老师比较关注和强调“是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完成作业”,这充分体现出对于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而非最终的学习结果。
缺点:
(1)未能将体验、实践结合到欣赏课程中,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体验不足。
(2)没有教学生注重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没有能够在评价中运用美术术语。
(3)没有给学生创设学习鉴赏的情境,没有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感受。
建议:
(1)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教学过程里,可以在评价要求中加入动手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所评价的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郝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3)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可以在评价要求中加入各种评价的方式,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来评价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遗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1.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课题:《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教材中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运用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完成一件陶艺生活日用品。
2.通过想象、直觉能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3.培养对陶艺的浓厚兴趣,热爱传统的优秀陶艺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泥条盘筑成型方法的掌握和练习。
教学难点:运用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凤凰卫视关于中国陶艺在巴黎展出的新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看完这则新闻,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欧洲人了解中国是从陶瓷器开始的,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让我们来共同粗略地了解一下我国传统的陶艺作品。引入课题《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欣赏感知
播放纪录片《瓷路》的视频集锦,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陶瓷艺术的变化。然后播放一组居家摆放的当代陶艺作品的视频。看完视频之后,提出如下问题请学生思考和回答:
(1)当代的陶艺与古代的陶瓷艺术有哪些不同之处?(可提示学生从造型和装饰的角度分析)
(2)陶艺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2.方法探究
(1)教师出示多幅不同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的图片,让学生凭直觉说出它们的制作方法。之后教师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总结讲解。(泥条成型、捏制成型以及泥板成型)
(2)视频展示几幅石器时代远古人类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陶器,并展示考古学家示范远古人用这种方法制作陶器的过程的视频片段。学生观察后分小组思考和讨论问题:泥条盘筑法和柳条、草绳编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环节三:教师示范
(1)教师简单介绍泥条盘筑成型的原理:通过泥条的排列、围绕成为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器型。
(2)教师讲解制作步骤,提示要领并作简单示范。
①将湿泥块在台面上揉成团。
②取出少量陶泥,用双手将其搓成食指粗细,30厘米长短的泥条。
③按设计好的器型制作圆形的底。
④围绕器底进行环绕盘筑,同时在泥条之间刷上一层泥浆并施加一定的力量,使泥条之间粘接牢固。
⑤对于施釉的作品往往要将器物内外的泥条间的缝隙用工具抹平。如果要保留器表泥缝,也要将内部抹平,使施釉烧成后不开裂。
环节四:制作与评价
1.创作活动主题“我型我秀”,要求:4人一组合作完成笔筒、花瓶或饰品(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注意卫生和时间。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循环辅导。制作过程中,PPT循环播放一些成品做启发,引导学生消除制作的畏惧心理,开拓学生的思路。对于制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帮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2.评价: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评选时,作者进行简单的作品介绍。激励学生:“我们将选择优秀的作品烧制出来。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们将存放在学校的陶艺馆。”
环节五:作业小结
课后参观陶艺工作室,思考陶艺成型的方法还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
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陶艺:陶质、瓷质 方法:泥条盘筑法 步骤:捏团—搓条—制底—盘筑—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