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读“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完成下面问题。
下表为我国四个地区典型农作物统计表。据表完成下面问题。 地区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粮食作物 | 冬小麦 | 春小麦 | 水稻 | 水稻 |
经济作物 | 棉花、花生 | 亚麻、甜菜 | 棉花、柑橘 | 甘蔗、茶叶 |
下图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发展理论框架示意图。图中“三环”表示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循环发展。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3. 四川盆地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支持此美誉的原因有______。
①冬冷夏热温差大
②气候湿润多降水
③河流众多水源足
④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⑤晴天很多光照足
A B C D
B
[解析] 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该地区为盆地地形,水汽积聚不易扩散,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所以气候湿润,但光照不足。盆地内有岷江、沱江等多条河流,水源充足。由于北部高大山地的阻挡,四川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相对温暖,气温年较差较小,加上纬度较低,所以热量丰富。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称,其土壤颜色呈紫色或者紫红色,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尽管这里降水极少,但海岸地带能够形成像“云堤”一样的雾,并向内陆推进,当地人叫它“浓湿雾”,并利用“捕雾网”(如乙图)收集淡水。读下图完成下面问题。
小明7—8月到我国某地考察。老师让携带墨镜、遮阳帽、防晒霜和羽绒服等。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潮汐是海水的运动形式之一。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21. 下列GIS空间数据分类中,属于按数据结构分类的是______。
①地图数据
②矢量数据
③影像数据
④栅格数据
⑤文本数据
A B C D
C
[解析] GIS空间数据按数据结构通常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这两种数字化的数据可以表示地理空间信息。
二、简答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共24分)1. 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的基本内容。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地理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反映的地理现象。
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成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2. 下图是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简要说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该图的教学步骤和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指导学生阅读该图的教学步骤:
①引导学生阅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表明了图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从图名可知,该图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以及中国年降水量和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
②引导学生阅读图例、比例尺、方向以及注记。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该图中用不同的线条和底纹表示了年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和地势,并且给出了各个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
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图中各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从该图中,可以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的变化、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地形、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在教学中运用该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利用该地图能够形象、直观、简明地表现出我国地势、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其的空间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②通过运用该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③使用地图进行教学,简单直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