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1.
想与做·知与行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子”,指孔子;“再”,这里指第二次。)
[范文] 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行动是由思想所驱动的,而行动的最后会产生新的认识。由此可见,思考与行动应该要统一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思而不行,则只能做空想家,而一事无成。爱默生说:“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转化为真理”,一味地思考而不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终究只会原地踏步,毫无成就。一件事情,即使你筹划得再天衣无缝,但是你如果不把它付诸实践的话,它终究只会是个想法,纵使这个想法可能会带来惊天动地的变化,但那也只是如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在生活中,过度思考可能会错失机遇,踌躇不前;军事中,过度思考可能会延误战机,导致失败。所以说,“思做事,贵立行”。
行而不思,则是武断专行。不经过思考的盲目行动就如同一只无头苍蝇一般,看似一直在做事,却没有方向,只能是一事无成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战国时的庞涓率领魏军迎战齐军,被齐国军师孙膑用减灶的战术迷惑,开始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不假思索地认为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使用轻骑兵冒失追击,最终中了孙膑的埋伏,命丧马陵道,魏军也就此败退。
思行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行动之前思考,可以为行动指引方向,使行动更具规划,更易完成。思考之后付诸行动,才能将思考所得的结晶发挥出来,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青少年时在新奥尔良看见黑奴被贩卖摧残的悲惨遭遇,当时感触很深,他经过思考决定要改变这一切,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解放黑人。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林肯虽然历经坎坷,但还是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进,一步步由州议员到众议员最后到美国总统。在美国总统任内,他签署了伟大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并且打赢了因为黑人奴隶制度而导致的南北战争,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知行合一,方能成大事。
[解析]
事实论据 孔子知行合一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为后人所景仰。孔子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学于礼而三十立于礼,四十不惑,退隐修著《诗》《书》《礼》《乐》,五六十岁时仍周游列国传播学问,经历穷通而后理解命运。孔子构建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创儒家学派,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被后世尊称为“圣人”。正是在仕途挫折的反思中,孑L子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再积极寻找机会参与政治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体悟。孔子的修养论蕴含着对人生智慧的探寻,而他对智慧的探寻又有着强烈的实践品格,抑或说,孔子的“知”就是“行”的总结,“行”是“知”的体现。
陶行知两次改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原名陶文溶。我们所熟知的“陶行知”其实是他第三个名字。在他读大学时期,他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十分推崇,甚至为此改名“陶知行”。后来,他在文章《行知行》中说明了两次易名的缘由。文章写道:他与谢育华讨论,电的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法拉第、爱迪生几个人从“把戏”中玩出来的。陶行知认为认识应来源于实践,而这一认识又会产生新的实践,它们应是“行知行”的顺序。故而“陶知行”的名字就有些不妥了,他在文中也提出了更名一说。
陶行知从王阳明的理论中悟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他的一生直到最后一刻都在践行这一道理。他在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方面起的作用尤为重大,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林肯的知行合一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青少年时在新奥尔良看见黑奴被贩卖摧残的悲惨遭遇,当时感触很深,他经过思考决定要改变这一切,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解放黑人。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林肯虽然历经坎坷,但还是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前进,一步步由州议员到众议员最后到美国总统,在美国总统任内,签署了伟大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并且打赢了因为黑人奴隶制度而导致的南北战争,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想法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行动。
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反例)
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打着知行合一的幌子,做着“知行不一”的事情。这种人往往能看到事物的利弊,但还是做出错误的行为。例如,烟民明知吸烟的危害,但还是难以戒烟;贪官污吏知道为官清廉、为民着想,但还是贪图私利、鱼肉百姓;有的学生知道为学根本在于潜心学术,但还是混沌度日,不思进取……。可见,对很多人来说,知易行难,拥有知识和想法是一回事,能亲身践行却是另外一回事。
2.
自由与规则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范文] 戴着镣铐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入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人又是不自由的。正如律诗有格律、字数的限制,却因而更加凝练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舞台剧有“三一律”的限制,因而剧情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选择的权利,然而这样的选择绝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往往是不自由限制之下的自由。正如揠苗助长的那个人,为了让自己的秧苗长得快一点,就把它拔高,结果秧苗全部枯萎了。为所欲为而不遵循秧苗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像“郭橐驼”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最终必然因为所谓的自由而造成恶果。选择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自由总要受到不自由的制约。
而不自由,也是相对的,不自由之中总有选择的空间留下,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穿越沙漠,可以选择骑骆驼,也可以开吉普车,总归我们要想一想哪种方式最安全、最便捷。不自由之中有可选择的自由。正因为有了不自由的限制,就更加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限制和约束中翩翩起舞。
由此可见,自由和不自由就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在不自由的制约下通过智慧的思考来实现自由的选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没有了交通规则的制约,那么交通就会瘫痪;没有了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我是大步走,还是小步走,是跳着走还是跑起来,那就是我的自由。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误解了自由,把自由理解为随心所欲。如此,有人因为游戏无度而被迫退学,有人为了追求美色而抛妻弃子。这些似乎都误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人都是在不自由制约下生活的,因为有了制约才有了和谐、有序。
鸟飞得再高也飞不出天空,鱼游得再快也游不出大海。万物生活在不自由中却又活得自由自在。享受不自由的自由,便不会感觉自己活在束缚中。
[解析]
事实论据 风筝的相对自由
风筝很自由,身上连着一条线。风筝线使得风筝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不至于飞走。风筝的自由,建立在线的束缚和牵引上。所谓适度的自由是让事情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不至于太多或者太少。线放多了,风筝由于风力不够飞不起来;而线少了呢,风筝又无法在风的作用下飞上天。没有线的风筝更不行。
以此来比喻我们对自由的态度,既不要过度束缚自己,也不能过度放纵自己,更不能认为束缚是自由的天敌而彻底舍弃它。在生活中,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规则来作为适当的约束,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规则与自由互不可缺
在规则中拥有自由,规则可以保护自由,没有规则的自由将是灾难。法国在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口号下进行的法国革命,很快就演化成了红色恐怖事件。因此,美国亨利·罗伯特将军在其《罗伯特议事规则》中说:“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