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语文教师李老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引入——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接着提问:“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什么历险的经历?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然后教师又问:“画面上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不免有些心惊胆战。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让同学思考片刻,然后请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说:“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帮他想办法,现在我们打开书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是如何下山的。”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一日,某老师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上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不知道该和同学们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因此我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所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而且会非常难过,这常常让我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白天上课会打瞌睡,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请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通过分析和观察,该老师认为该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主要是抑郁所致。根据以上案例。回答问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请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或以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四、判断题1. 教育问题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规律所进行的思索。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的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发展趋势。
对 错
A
[解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发展趋势。
3.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对 错
A
[解析]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4. 课程目标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
对 错
B
[解析]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
5.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会制约课程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
对 错
A
[解析]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 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这种评价方法属于定性评价。
对 错
B
[解析]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7. 美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唯一途径。
对 错
B
[解析]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和科学美育。艺术教育并不是实施美育的唯一途径。
8.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对 错
B
[解析]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
9. 某校语文老师周某在未经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学生的作文发表,且将作者署上自己的名字。此案例中的周某侵犯了学生的专利权。
对 错
B
[解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凡是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都享有著作权。此案例中的周某侵犯了学生的著作权。
10.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
对 错
A
[解析]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
11. 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对 错
B
[解析] 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性化的过程,其中社会规范个性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但是个体社会化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的过程。
12. 三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在班里设立了辛勤耕耘的“蜜蜂小组”、热爱学习的“智慧小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同辈群体激励,最终实现对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
对 错
A
[解析] 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例如,采用设立特色小组:英勇顽强、奋勇拼搏的“雏鹰小组”;辛勤耕耘的“蜜蜂小组”;探索知识、热爱学习的“智慧小组”;守纪律、讲文明的“大雁小组”等。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为维护自己小组的形象而努力并能恪守本组的纪律。又如魏书生要求学生“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用不同的声音高呼三遍“我能成功”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创设一种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同辈群体激励,最终实现对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
13. 学习策略是外部的操作程序,与内部的调控活动无关。
对 错
B
[解析]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具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学习策略可能是外部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内隐的思维过程。
14.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不同。
对 错
A
[解析]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不同。
15.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对 错
A
[解析]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7. 任何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原则上都必须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实现。
对 错
A
[解析] 心智技能需要分阶段形成,具体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18. 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最显著特征表现为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
对 错
B
[解析]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青年期的最显著特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0. 桑代克的实验研究对后继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他提出的学习效果律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学习动机,而练习律逐渐演化为强化理论。
对 错
B
[解析] 学习准备律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学习动机,而效果律逐渐演化为强化理论。
21. 小团体思想的健康与不健康都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影响。
对 错
A
[解析] 非正式的小团体的思想健康或不健康,都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重要影响。
22.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集体宿舍出现乱倒污水垃圾等,都属于去个性化现象。
对 错
A
[解析] 去个性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体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作去个性化。
23. 研究表明,在记忆上,女生偏于意义记忆,记忆较持久。男生偏于机械记忆。记忆面较广,短时记忆优于女生。
对 错
B
[解析] 女生偏于机械记忆,记忆面广,量较大,短时记忆优于男生,男生偏于意义记忆。
24.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而感性知识的获得则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对 错
A
[解析]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而感性知识的获得则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25.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客观估计。
对 错
B
[解析]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6. 各种教育法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 错
A
[解析] 各种教育法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27. 上课期间教师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如学生在上课期间因相互打闹而受伤,则教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 错
A
[解析] 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如学生在上课期间因相互打闹使一方受伤,致害人要负主要责任,但教师管理不严,也是事故原因之一,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28.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教师为主体,并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保证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和女教师代表。
对 错
A
[解析] 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代表不得低于代表总数的60%,并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保证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和女教师代表。
29. 节假日补课并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是合法的。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教育部门给予处罚。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