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1.
材料: 刘老师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教学的第一线。
为了寻找孩子们观察的野花,刘老师在河岸、田埂精心识别、挑选;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味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家人熟睡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厨房里反复朗读课文;大雪过后,她又会兴致勃勃地带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自然。
刘老师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旁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她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有厚厚的几本,她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许多中外教育名著,撰写教学日志,并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实践。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中刘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正确的,践行了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观的要求。
(1)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转变为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材料中,刘老师为了寻找孩子们观察的野花,精心挑选;注重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带领学生去找腊梅、看松树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材料中,刘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每天黎明起床,背诵诗词、摘抄优秀诗篇,陶冶情操;还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撰写教学日志、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帮助学生心智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材料中,刘老师摘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许多中外教育名著,撰写教学日志,并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实践,很好地贯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之,刘老师的行为很好地履行了素质教育教师观的要求,促进了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
材料: 从当班主任的第一天起,俞老师就要求自己做一名孩子们喜爱的班主任。
每一届新生入校,俞老师总是从孩子们的“读”“写”等细节入手,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渐学会了阅读,端正了书写姿势。
他还带孩子们到超市体验购物,让孩子们学会选择物品、自觉排队;带孩子们乘坐公交车,学会购票、文明乘车;带孩子们到养老院打扫卫生,做小小志愿者……
平时,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愿意告诉俞老师。一次外出游学,小涛悄悄告诉俞老师自己有时会尿床,俞老师便将小涛安排和自己住一个房间,每到半夜尽早提醒小涛上厕所,这成了他俩的秘密。
俞老师还在班上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尝试以各种实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时候为准备一个实验,俞老师要查阅许多资料,充分准备,让孩子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有收获。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俞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中俞老师的行为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俞老师对待新生的“读”“写”的指导;带孩子去超市体验购物、乘坐公交、打扫敬老院等;成立“少年科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均体现了俞老师对学生和工作的尽职尽责,符合“爱岗敬业”的师德要求。
(2)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愿意告诉俞老师,小涛告诉俞老师自己尿床的事,俞老师让小涛和自己住一间的方式关心爱护小涛,符合“关爱学生”的师德要求。
(3)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天职与任务。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俞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写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购物、学会坐公交、购票……;用各种实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热爱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总之,俞老师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即将走入教师岗位的我们,应该以俞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向俞老师学习。
材料:
199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年,海豚开始回报人类,它们不时地将鱼扔上码头。在这件有趣的事情里,人类的投食意图非常明显,但动物又是怎么想的呢?
早在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在其晚年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他详细研究了鸟类、家畜、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人的喜悦、爱和悲伤。达尔文对待动物的态度,尽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触狗、马或老鼠的人所认同,但却违背了当时欧洲根深蒂固的观念——动物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古老的观念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学说:人是理智的生灵,与上帝的思想相连,而动物只是肉体机器。笛卡尔的追随者之一,17世纪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马勒伯朗士因此这样描述动物:“不因食物而快乐,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长而不自知,它们无欲无求,无所畏惧,一无所知。”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界更忠于笛卡尔而非达尔文的学说。尽管动物行为学的学者们并没有排除动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却认为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无关紧要,因为它无法回答。人们可以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和环境)或输出(行为)。但动物本身仍然是一个黑匣子——情绪或思想等不可观察的东西超越了客观调查的范畴。一位“行为主义者”因此在1992年写道:“在任何试图了解动物行为的尝试中,都应当极力避免认为动物具有意识思维,因为这是无法检测且空洞的……”
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狭隘想法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1976年,美国学者唐纳德·格里芬不畏阻碍,出版了《动物的觉知问题》-书,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而且这种能力应该受到适当的科学研究。
此后的数十年间,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了远离行为主义,接近达尔文观点的共识。然而研究进展仍然艰难而缓慢。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警告过的,这两种研究类型的证据都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是严谨的,但动物在实验中的表现难免异于野外;野外观察则可能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局限性而不易被接受——尽管有的野外观察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严谨性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多见。
尽管如此,现在大多数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些动物确实以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大鼠、小鼠、鹦鹉和座头鲸等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一些物种具有曾被认为只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少数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鸦科(乌鸦家族)和鲸类(鲸鱼和海豚),具有一些人类眼中接近于文化的东西,它们藉此形成了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人类的心智特性,但是几乎所有单一的人类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种动物身上。
(摘编自《动物有思想吗?》,翻译黄森)
问题:3. 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性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第一个阶段:17世纪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根深蒂固的理念阶段:动物完全没有思想;第二个阶段: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第三个阶段:1976年以后,美国学者格里芬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并且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接近了达尔文的观点
4. 文章认为现阶段应如何推进对动物心智的研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和环境)或输出(行为),来对动物的心智特性进行研究。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是目前主要两种方式,虽然都有缺陷,但是我们应该将实验室与野外研究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不足,融合两者的优点。利用动物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的特点来推动动物的心智特性的研究。如对灵长类动物善于“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进行研究等。
三、写作题(本大题50分)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叫做“诡异谷”的现象:当机器人跟人类的样貌非常接近时,或是电脑生成的人物变得越来越逼真时,反而会给人带来一种不真实、不舒服的感觉。
2001年的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有史以来第一部CGI(纯电脑生成影像)影片,其中的人物角色全部都是用人造影像合成,几乎无一例外地完美。但是这部影片却遭到了评论界的批判和市场的失败。
此后,3D动画师们学会了将不完美因素融入设计,创作出的人物也更讨人喜欢。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协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写作评分标准
|
一等(50—41)
|
二等(40—31)
|
三等(30—21)
|
四等(20—0)
|
切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中心突出
|
中心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
内容充实
|
内容较充实
|
内容单薄
|
没什么内容
|
感情真切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结构严谨
|
结构完整
|
结构基本完整
|
结构混乱
|
语言流畅
|
语言通顺
|
语言基本通顺
|
语病多
|
字体工整
|
字迹清楚
|
字迹潦草
|
字迹难辨
|
本段材料围绕一种“诡异谷”现象,并举例《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这部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合成的超级完美,反而导致评论界的批判和市场的失败,点出动画师们学会了将不完美因素融入设计,创作出的人物也讨人喜欢了,最后一句点出材料的观点。
材料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题:
一、追求完美与容忍缺陷;
二、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立意:
一:可以从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会真正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们要学会容忍缺陷,学会追求完美和容忍缺陷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可以阐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不完美,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可以换角度来看待人生的诸多不完美,很多“缺陷”,可能在别的领域是“完美”。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可以引申为“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将学生微不足道的“缺陷”放置在合适的领域里,变成闪光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