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1. 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1)测验标准化的含义
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其内容包括确定目的、科学命题、选取代表性样本、做题目分析、确定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与解释、分析测验的信度、效度等。其目的在于使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程序。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①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在确定测验维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
②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要统一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防止噪音和无关人员干扰等。
③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
2. 自陈量表优缺点。
自陈人格测量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为完成自陈人格测量而编制的测量工具称为自陈量表或自陈问卷。
(1)自陈量表的优点
①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多,可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例如,著名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总共有566个是否项目,包含三个效度量表和十个临床量表,其中临床量表可以测量人格的十种特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共有187个项目,用以测量人格的16种特质。
②自陈量表通常采用纸笔测验,即将测验项目印在纸上装订成册,另有一张答卷纸,将备选选项印在答卷纸上,被试一边阅读测验项目,一边在答卷纸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选项,这样可以同时测量许多人。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们为了省去评分和计算上的麻烦,将测验编成计算机程序,受测者直接在机器上作答,计算机根据受测者答题的情况直接打印出测量结果。
③自陈量表的计分规则简单而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获得解释。因此,一般对测验情境和施测者的要求不像智力测验那样严格。
(2)自陈量表的缺点
由于人格特征在行为中的表现远比智力的表现复杂和多样,也由于人格测量中受测者具有较强的防卫性,人格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比智力测验要低。
3. 简述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认知能力方面的测验相比,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格基本概念的不一致
人格内涵复杂。对于人格的定义、结构以及分类问题,迄今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对于人格应包含哪些特质,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验的项目内容也就无法一致,使得不同人格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2)整体动态人格测验的困难
人格具有动态的性质,如果“动态”指的是每个人特有的、复杂的人格结构以及其整体的作用效应,则目前的人格测验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多数人格测验是把不同的人格维度割裂开来进行分析,而一些进行整体分析的测验(如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标准化水平又比较低,在计分和解释上不够客观。
(3)信度和效度系数较低
与能力和学业成就测验相比较,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系数确实不高。因为人格测验受情境及个人心态的影响方面比能力测验要多。而且对于人格测验,很难确定适当的效标。
(4)人格测验的题目
人格测验所测的特质往往没有明确定义或不易明确定义,因而题目范围难以界定。
(5)测验分数的解释
人格测验的答案无对错之分。人格有独特性,用同样的标准去解释不同人的行为可能不恰当。另外,按统计标准(常模)评价人的行为,结果可能会奖励了从众行为,而限制了个性发展。
(6)伪装和社会赞许反应
人格测验的题目往往易于与社会评价联系(尽管已努力避免),有的被试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根据社会的舆论、他人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而使测验的结果不可靠。
(7)隐私
在西方国家,对人格测验的一种批评是,某些人格测验侵犯了个人秘密,违背民主原则。所以,如何在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的录取、选拔、司法鉴定等实际应用中,既能发挥人格测验的评量作用,又能兼顾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心理学、社会学、司法、教育等)协调解决的问题。
4. 在编制人格测验时,如何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
在编制人格测验时,要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可用迂回提问、投射式提问、假定性提问、委婉性提问以及迫选性提问等技术。
(1)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指不直接提出要测的问题,而是以间接的问题,迂回获得所要测的内容,以使受试者不了解测试的意图,从而增强测验的效度。
(2)投射式提问
投射式提问指不直接问被试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被试对“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作出评定。被试者常常会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作出真实反应。
(3)假定性提问
假定性提问指假定回答者犯有某种不规范的行为,并使他不得不在确实犯有该行为时得以承认。
(4)委婉性提问
委婉性提问指用婉转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或言词提问,以使回答者产生接纳心理。
(5)迫选性提问
迫选性提问指提供通过两项具有相等价值的选项,让被试必须从中选择其一。
5. 请简述构造性测验与投射性测验的区别。
构造性测验与投射性测验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测验材料不同
构造性测验中所呈现的刺激意义明确,投射性测验中的刺激没有明确的意义,问题模糊。
(2)测验目的的实现途径不同
构造性测验项目中体现的测验目的与实际测验目的一致,而投射性测验所要测量的特性不能明显地从项目中看出来,即测验的目的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间接的途径“投射”实现的。
(3)被试的任务不同
构造性测验被试的任务是明确的,即被试一看项目就知道被要求做什么,而投射性测验对被试的反应没有明确的规定,被试的反应比较自由。
(4)测验结果不同
构造性测验的测验结果有明确的标准,投射测验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
6. 投射测验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投射测验是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来分析和推断其人格特点的测验。投射测验的设计者常用心理分析观点作为指导来选择刺激和解释测验的结果。其理论假设是:
(1)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解释性反应都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同时也是可以给予说明和预测的。
(2)一个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虽然受所呈现的刺激的特征的影响,但他的人格特征、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等心理因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对刺激的反应过程及其结果之中。
(3)因为个人的人格会无意识地渗透在他对刺激情境的解释性反应之中,所以,通过向被试提供一些意义模糊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对这种情境做出自己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他解释的内容,就可能获得对被试自身的人格特征的认识。
五、论述题1. 举例说明人格测量中的自陈量表法和投射测验的优点和缺点。
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是科学测量人格的两种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1)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和形式。自陈量表是依据所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客观问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去逐一回答,以此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
①自陈量表的优点
a.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大,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有的量表只测量人格的一个方面。比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验之一,共有566个项目,对临床确实有效,并且从MMPI的大量题目中还发展了许多新的人格量表。
b.自陈量表的项目形式一般采用是非式或选择式,它的计分规则比较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解释,因此对于施测者和测验情境的要求都不太高。比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有A、B两套等值的测题,每套187个项目,每个项目有a、b、c三个选项,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选项。每个项目有a、b、c3个选项,根据受测者对每一项目的回答,分别记为0,1,2分或2,1,0分。
②自陈量表的缺点
a.容易出现社会赞许性偏差,即受测者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或标准来回答问题,以不真实的意愿代替真实意愿的心理倾向。
b.容易出现反应定势,指被试的回答与问题的内容无关,只是按照自己的特定方式进行回答的一种心理倾向。在自陈测验中,反应定势有下列几种类型:默认、极端化、回避、粗心、位置定势。
c.无法测定潜意识动机,自陈式人格测验的基本假设是受测者最了解自己的人格,但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知晓与人格有关的所有事实,尤其是他的潜意识动机。
③以MMPI为例说明
a.优点表现在:MMPI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验之一,对临床确实有效。采用经验标准编制测验、使用效度量表以及分数解释的编码法等都给以后的测验编制提供了思路,从MMPI的大量题目中还发展了许多新的人格量表。
b.不足表现在:MMPI过多使用病理名词,对正常人使用难免会带来不便;常模由700名明尼苏达的正常成人得到,代表性差;MMPI的题量过大,施测比较费时。
(2)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测评技术,即向被试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他的反应。主试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被试的人格特征,即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反应,分析、推断其人格特点。
①投射测验的优点
a.使用非结构化任务,受测者对测验材料的反应不受限制。为了促进受测者想象,投射测验一般只有简短的指导语,测验材料也很模棱两可。在这种情况下,受测者对材料的知觉和解释就可反映其思维特点、内在需要、焦虑和冲突等人格方面。可以说,刺激材料越不具有结构化,反应就越能代表被试人格的真正面貌。
b.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受测者事先并不知道施测者将对他的反应做何种心理学的解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受测者的伪装和防卫,使测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受测者真实的人格特征。
c.投射测验的解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可同时测量几个人格特质,目的在于了解整体的人格及各特质间的关系。
d.投射测验的材料很多是无明确意义的图片,在测验时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
②投射测验的缺点
a.评分缺乏客观标准,难以量化;
b.缺少充足的常模资料,测验结果不易解释;
c.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
d.原理复杂深奥,非经专门训练者不能使用。
③以罗夏克墨迹测验为例说明
a.优点表现在: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罗夏克墨迹测验一直是心理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心理测验。到了80年代,虽然它的最高位置已被MMPI所取代,但它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有效的临床测量工具。它开创了人格测验的新途径,同时还可用于跨文化研究。
b.不足表现在:罗夏克墨迹测验记分和解释十分复杂,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受测者反应的解释是基于个人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采用直觉的方式对测验结果加以解释和推理,难免会影响到测验的效度。
2. 论述两个你所了解的测验名称及其用途。
(1)韦氏量表
①量表内容。韦氏量表是由韦克斯勒编制的,适合于儿童和成人。该测验可以反映智力的各个方面。韦氏成人量表包括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个部分。11个分测验中,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理解、类同6个分测验构成言语量表,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5个分测验构成操作量表。言语和操作量表交替进行。每个测验的原始分不一样。
②用途。各个分测验可以测查智力的不同方面,如常识可以反映被试知识的广度、一般学习能力,并可以此评价被试的文化背景;词汇可以考察言语理解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有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被试的知识范围和文化背景;填图测验有趣味性,能测查智力的G因素,具有临床意义;图片排列可以测量被试的知觉组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观察因果关系、社会计划性、预期力和幽默感等方面的特征,还可以测量智力的G因素,可作为跨文化的测验。
(2)罗夏克墨迹测验
①测验内容。罗夏克墨迹测验是由精神病学家罗夏克编制,属于投射测验。该测验基于知觉与人格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基本假设,即个人对刺激的知觉反应投射出该人的人格。由于它采用非文字的墨迹图形刺激,因此适合不同国家和民族使用。这套测验共有10张以一定顺序排列的墨迹图,都是对称图形,内容无意义。通过对被试的提问和回答记分,画出心理图像,进行解释和分析。
②用途。该实验通过被试对图形的分析和提问,深入挖掘被试的内在心理过程,达到分析人格特征的目的。
3. 论述卡特尔对人格特质因素的理解。
(1)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内容
早期奥尔波特曾从词典中选出近1800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词制成词表,卡特尔在研究中将之压缩为171个,然后又通过群集分析法合并为35个特质群,对这35个特质群进行因素分析处理后,共得出16个主因素。他用这种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
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这是模型的最下层。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2)卡特尔的特质因素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量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这16种因素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主性、紧张性。这些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度极小。
这些因素普遍地存在于年龄及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之中,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16PF不但能明确描绘16种基本人格特征,还能根据测验结果推算出许多种可以形容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