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2.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众购车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全国有4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平均每百户家庭已拥有36辆私家车,成都、深圳、苏州等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70辆。目前汽车保有量还在不断上升,但停车位却不能满足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201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3年1月1日起生效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改进了驾驶制度。“开车玩手机被抓扣2分”“闯红灯交通违法记分将由3分提高到6分”“不挂号牌或遮挡号牌的一次就将扣光12分”等条款实行,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也标志着中国进入更加严厉的交通法规时代。
2.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指出,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达到20辆时,通常被看作进入汽车社会。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汽车社会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交通出行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也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汽车影响力已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家庭等各个领域,与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并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社会状态。
进入汽车社会前,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自行车阶段,习惯了任意穿行、灵活多变的交通形态。进入汽车时代后,依然存在随意停车、随意乱穿、不各行其道等交通乱象。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番景象:在十字路口,汽车、行人无视交通信号灯,我行我素,红绿灯的警示作用成了“仅供参考”;在交通要道,各种车辆胡乱横行,无提示地随意并线串道,导致事故频发;在环路出入口,众多车辆竞相“加塞儿”,挤作一团,无法按顺序进出;在胡同小路,车辆沿街随意停放,双向车道变成了单行道,道路上停满车辆,四车道变成双车道……一系列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反映出驾驶者的不良驾驶习惯,也折射出当前社会汽车文明的缺乏。汽车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汽车时代后,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文明体系,包括道路设施的完善、民众安全意识的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汽车文明的构建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美国、德国等都是先完成了城市化过程,而后才是机动化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机动化就已来临。城市化与机动化的矛盾,突出体现在道路规划上。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汽车社会正面临众多困扰,汽车成为社会分化的象征,许多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汽车社会的管理目标不是让人不买车、不开车,而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建立起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由各利益集团共同参与和监督的城市交通决策及管理机制。
3.北京的王先生,最近通过了驾考,准备购车的他开始犯愁:“买车是租别人的牌照还是上外地牌照呢?如果上一个外地牌照,而交管部门规定部分路段禁止外地牌照车通行,路段一限制,就只能把车停下转乘地铁或公交,地铁或公交附近又很难找到停车位。过去买车差的是钱,现在攒够钱了,买车却难了。”在北京购车上牌照需要摇号,牌照就成了稀缺资源。但是摇号太难了,很多人几十次也未摇到号码,不少人将摇号比作买彩票,摇到号就好比彩票中奖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等多个城市采取摇号或拍卖等形式控制车辆数量,还有多个省会城市及二线、三线城市欲实行这一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攒够了买车钱,又顺利拿到牌照是件高兴事。但上路后才发现,堵车的严重程度超乎想象。交通拥堵,是近年来在全国凸现的“城市病”。市民陈先生说:“自从买了车,起得比以前更早了。从家到单位车程十几千米,顺利的话20分钟就能到,要是赶上了早高峰的拥堵,路上耗1个小时也是常事。为了省时间,就早些起床,避开车流高峰。但即便如此,堵车仍如家常便饭一般:提前半小时出门去开会,却因为堵车迟到了十几分钟;周末中午约朋友小聚,堵在路上动弹不得;赶上天气不好或是交通事故,开两个多小时也到不了家,对许多有车族而言,堵车已变成堵心。”
考验车主们的不仅是堵车,还有停车。如今,越来越多的朋友们见面第一句话经常是:“车停哪儿了?”市民李女士说:“三种地方最难停车,一种是商场、商业街区,一种是医院、办事机关等公共单位,还有一种是住宅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在小区,原本挺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停车闹得不开心,安地锁、装摄像头、写标语,简直无所不用。”
“开车的时候骂走路的,走路的时候骂开车的。”在一些城市,行走已经变成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小城市多是道路越修越宽,人行道越来越窄。而一些城市在窄窄的非机动车道上,又规划了一些停车位来日夜收费,再加上乱停放的机动车,于是,无路可走的行人走上了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上了机动车道。
4.2014年1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一辆高尔夫轿车以急刹车、快速并线等方式,多次别停同向行驶的宝马车;2015年5月3日,成都市一立交桥,一名男司机将一位多次并线的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2016年3月14日,长春一名青年男子在某商场门前,下车对前车驾驶室方向辱骂,并猛踢前车车门,让前车驾驶员下车,因前车驾驶员未下车,青年男子上车后,连续猛撞前车,并造成前车并排其他车辆严重受损;2016年6月11日下午,在湖南怀化某小区,一辆小汽车将楼下的进出口处堵得严严实实,车子不但被小区居民吐口水砸鸡蛋,还被人用粉笔留言谴责……
现实中车辆驾驶陋习随处可见:抢黄灯,变道不打转向灯,超速危险驾驶,打着电话“龟速”前进,夜间开着晃眼远光灯,随意乱停车和丢弃车窗垃圾等。有人自私地只考虑自己方便,占用应急通道、消防通道;有人插队成了习惯,遇堵车就抢道加塞;有人易怒崇尚暴力,相互间对峙、追逼甚至打架等“路怒”行为就会出现……
“路怒”,即带着愤怒情绪驾驶机动车,俗称“开斗气车”,又称为“攻击性驾驶”,在交通违法行为上表现为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和不按规定让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社会学专家王教授认为:“路怒”是心疾,既不利于驾驶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他人与自身的人身安全,由此引起的攻击性驾驶行为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序的汽车文明,不仅要靠宣传、靠自律,更要靠“他律”来规范车辆驾驶行为。
5.根据某市场调查公司对60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数据,中国人买车(新车加二手车)的兴趣排名第6,而购买新车的兴趣则高居第2。至于中国人买车的原因,排名第一位的是“爱驾驶”,第二位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第三位是“实用”。2015年城市居民家庭的购车价格平均为15.1万元,城市消费者在车型选择上更为个性化,自我认同意识越来越强,不仅看重产品与个人形象的相关性,而且外显型消费倾向越来越突出,希望通过新车来彰显自身的成就和品位。
在汽车普及已久的社会中,人们对汽车的兴奋度会大大下降。在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和欧美日韩还存在很大差异,欧美日韩对于汽车消费品趋于理性。日韩国家流行的是小排量,欧洲国家除了小排量就是旅行车,也都以家庭实用为主。欧洲人有买车计划的比例远不及中国,即便打算买车,购买二手车的比例也超过了买新车的比例。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买车最先考虑的是价格和品牌因素,在价格相当甚至略高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多是合资车,某自主品牌汽车4S店销售人员说:“如果在基本持平的价格区间面临选择时,消费者基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合资品牌。”某汽车研究院李教授指出: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代步,“实用性”应该排在第一位。在大多数国人心中,车的价值的高低对应着一个人财富的多寡,折射出他的赚钱能力、社会影响力、人脉关系等。很多时候,一辆好车的确能给车主带来更高的社会认同和便利,不仅汽车,甚至车牌照都是身份的象征。
6.“礼让斑马线”是一项基本礼仪,也是一项基本规则,既是文明范畴,又属于法律范畴。汽车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强者礼让弱者、汽车礼让行人是行为基准。这一文明规则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固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如何通过人行横道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更是制定了严厉惩戒措施:“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车辆行经斑马线时毫不减速,甚至一路鸣笛、加速通过。在商场、超市附近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斑马线,行人与车辆你争我抢、险情频出。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一次次“斑马线惨案”,让行人生命线不时成为夺命线。“礼让斑马线”还远未形成大众化的自觉自律。
H市“礼让斑马线”已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当地文明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在主城区还是在景区,当行人或自行车走在斑马线上时,行驶中的机动车均会习惯性地在斑马线外停下来,等待对方通过。据交通管理部门的统计,目前市区主要道路上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经达到93.91%。
H市的“礼让斑马线”最早从公交车开始,在2007年,H市公交集团就制定了《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其中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要求全体司机必须遵守并体现在工作中。公交集团还制定了《营运司机星级评定指导意见》,将斑马线礼让情况纳入司机考核标准,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有效推动了安全行车、文明礼让工作的落实。
在公交车的带领下,2009年,H市内出租车也加入到“礼让斑马线”的行动中。2010年《H市客运出租汽车单车考核细则》实施,规定出租车在斑马线前不减速、未停车让行、未避让的,一次扣10分。推行过程中,通过评优等正面激励和负面的惩罚措施,让“礼让斑马线”常态化。
在推广“礼让斑马线”的过程中,2009年发生的机动车斑马线撞人致死的案件触动了当地民众,交警部门推出多项交通整治行动和系列宣传,积极规范“车让人”行为,并引导市民养成过马路走斑马线习惯,让“礼让斑马线”更深入人心。
为了让司机了解到斑马线前什么时候该让,应该怎么让,2011年4月,交警部门还专门绘制了多张“斑马线前礼让图”供市民及司机参考,通过图解形式细致化,用以规范礼让标准。同时清理不合理的斑马线354条,并完善了一批减速标志及“请主动避让行人”“请快速通过”等交通标示提示语。在法律执行层面,交警在市区27个斑马线前现场摄像,对“斑马线前不让行”现象进行重点整治。2014年推出了新举措,在无信号灯斑马线前设置电子警察,对未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进行实时录像,作为处罚依据。对不让行的司机,交警部门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罚款及扣分的处罚。
2016年3月1日起,《H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被写入了地方法规,“礼让行人”从最开始的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条款。
7.S市高先生的女儿突然发高烧并引发肺炎,住进了该市儿童医院。他开车送孩子到医院后,转来转去也找不到停车位,情急之下将车停在了医院外的路边。当天上午10点多,他下楼发现车已经被贴了罚单。高先生很快将车挪到医院正在施工的一处工地旁边,并留下了一张字条:“警察叔叔,孩子在儿童医院住院,医院里停车场没有位置了,没办法停到这里,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在纸条下方,高先生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等高先生中午下楼看车时,车窗上多了一张贴条,纸条上写着这样一行字:“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落款为“S市××大队宣”,并画上了一张笑脸。看到这张字条,高先生十分感动:“看到这个的确很意外,这个交警执法真的很人性化,让人心里暖暖的!自己以后保证会按位停车。”当时执勤交警表示:高先生当时已经被贴了一张罚单,后来挪了车才发现有了这张字条,孩子生病家长肯定着急,从人性化执法角度,我们不能“雪上加霜”。
这两张纸条上传网络后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非常赞许交警的暖心行为,但也有人指出:“既然车已经被贴了罚单,没有必要再挪车”,并且质疑:“违章留张纸条就可以免于处罚,如果都效仿这种方式,以后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赵先生到T市旅游时,将车随意停放在景区路段内,离开时发现私家车上被贴了一张“空白罚单”,上面并没有写明扣分或罚款的事宜,而是留下了交警的手写字:“前面有停车场,下次注意”,赵先生对交警“人性化执法”很感动,拍照并配文发在了自己的朋友圈。“空白罚单”被大量转发传播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点赞,也有人提出疑问。
网友A: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罚单”,给人感觉很温暖。
网友B:这种罚单方式不错,给违停者贴了罚单,却没有处罚,个人觉得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体现了执法过程中不是仅以处罚为目的,是工作方式上的一种创新……
网友C:轻微的违法也是违法,既然违法了那就应该处罚,这种“空白罚单”只见罚单不见罚款,是否涉嫌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
网友D:轻微违法如何界定?处罚的标准如何统一?这些应有具体规定,如果仅凭交警的个人认定,受个人因素影响太大。
网友E:罚单,只能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填写或告知。“空白罚单”,既没有填写任何执法内容,也没有留下任何执法信息,在一张正式罚单的空白处写上了一句“温馨提示”,实在是太随意、太任性了,太不维护法律的威严。
网友F:对外地车相对宽容,却对本地车严厉,人性化执法应该不分外地本地,一视同仁,统一标准。如果考虑外地司机不熟悉道路情况,就应该提前进行各种线路指示和提醒,比如做个“前面有停车场”的标牌。
T市交警:人性化执法,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体现了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在形式上表现为理解、尊重和关爱。在法律容许的框架内,有利于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8.J市举行了一场以“汽车社会与汽车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会。
主持人:我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汽车文明,一个汽车社会里,我们应该提倡哪些“汽车文明”?
嘉宾甲:在发达国家占用应急车道、与行人抢路的情况少,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舆论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包容度比较低。如果你开车不让人,周围人会觉得你很野蛮,看不起你。而我们刚刚进入汽车社会,很多情况和行为都是新的,对什么应该包容、什么必须谴责,从社会角度来看还没有达成共识,也缺乏相关文明级别的标准。
嘉宾乙: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路口前面明明已经堵死了,后面的车也不管不顾。只要是绿灯就往前开,结果堵在交叉路口的中央,把四个方向全部堵死。文明驾驶就不应该抢绿灯,走到路口,绿灯虽然亮着,但前面车已经堵住了,就别走了。这样,横向来车就能顺畅通行。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践行“汽车文明”。
嘉宾丙:车越来越多,文明素养不能跟着一起提高,路只会越来越堵。践行汽车文明,一是要遵守规则,二是要有公德心,三是要有系统的观念。整个社会是个系统,个体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度地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就会把系统正常的循环给破坏,自己也无法避免受到影响。
嘉宾丁:文明的交通环境是由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组成的。现在对机动车违法好处理,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违法处理,就要难得多。很多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对遵守交通法规这一要求都是不屑一顾。道路交通文明是基础的道德建设之一,交通文明的建立绝非一夕之功。
交通运输管理干部学院张教授:文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文明土壤的培育,国民的文明依赖全体公民,是个人文明的总和。汽车可以提高交通速度,汽车更应该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的速度,提高社会文明建设的速度。交通“红绿灯”,是一盏城市文明的“照明灯”,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
三、作答要求1. 根据给定资料1~5,概括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面临的主要困扰。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面临的主要困扰是汽车文明的缺乏。具体表现为:
第一,进入汽车时代后,驾驶者尚未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不仅驾驶陋习随处可见,而且因愤怒的情绪引发的冲突矛盾也时常发生。
第二,城市采取严格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导致牌照成为稀缺资源,而且消费者购车缺乏理性思考,为象征作用忽视实用价值。
第三,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不仅导致机动车出行道路拥堵,而且行人、非机动车道路存在供需矛盾,同时停车位不足,易引发纠纷。
[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本题为归纳概括题,概括对象为“困扰”,即归纳概括问题。因此考生需要通过阅读给定资料1~5,找到与“困扰”有关的相应关键词。同时,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字数合理。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本题的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1~5。
给定资料1共两段,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汽车社会发展的概况。
第一段介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居民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平均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36辆),然而停车位不能够满足需求,停车位缺口问题严重。
第二段介绍了我国制定“史上最严交规”,我国进入更加严厉的交通法规时代。
给定资料2第一段介绍我国进入汽车社会,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第二段介绍我国进入到汽车社会的困扰:汽车文明缺乏和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具体表现为:驾驶者的不良驾驶习惯引发交通乱象,机动化提前到来而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第三段讲到中国汽车社会面临的众多困扰,我们应当找寻治本之策,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给定资料3第一段讲到,市民虽有资金买车,但多个城市严格控制汽车数量,牌照成为稀缺资源,买车变得更加困难。第二段讲到,堵车问题严重,困扰群众生活。第三段进一步介绍,不仅堵车是问题,停车位稀缺、停车难问题也给群众带来了不便。第四段则阐述了由于汽车数量增多,道路变宽,人行道变窄,导致行人出行变得危险,引发驾驶者与行人之间的矛盾。
给定资料4共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在当前汽车社会下,存在驾驶陋习,甚至“路怒症”等问题。
第一、第二段,通过一些案例来介绍当前社会的一些驾驶陋习(如路怒族、抢黄灯、变道不打转向灯、夜间开远光灯等),第三段讲到路怒症的危害以及解决对策即要靠宣传、自律和他律等。
给定资料5主要讲到国人购车不理性,更看重车辆象征的赚钱能力、社会影响力、人脉关系等。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将汽车文明的缺乏确定为我国汽车社会面临的主要困扰,将要点内容从车辆驾驶、车辆购买、道路供需矛盾三个方面归纳概括,采用“主要困扰+具体表现”的结构,整理内容,书写答案。
2. 给定资料2在描述汽车社会面临困扰时提到,“汽车成为社会分化的象征,许多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根据给定资料,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要求:理解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下国人希望通过买车彰显自己的成就和品位,但我国汽车文明尚未建立,导致汽车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
在大多数国人心中,车辆的价值对应个人财富的多寡,可以给车主带来更高的社会认同和便利,汽车与车牌都是身份的象征。因此,我国消费者不仅注重所购车辆与个人形象的相关性,而且外显型消费倾向越来越突出。然而,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不但车辆牌照成为稀缺资源,使得购车不易,而且城市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汽车数量的增加更加剧道路、停车的供需矛盾,由此产生了汽车文明方面的社会问题。
因此,要正确面对汽车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立各个群体共同参与和监督的城市交通决策及管理机制。
[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本题为综合分析题当中的句子理解题。本题语句出自给定资料2,但题目没有明确规定作答范围,我们需要阅读整篇材料,阐明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题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作答范围,但阅读后我们可以将目光集中在给定资料2~5。
给定资料2是题干中话语的出处。第一段介绍了汽车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状态的辐射影响,第二段介绍了我国城市化与机动化之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在阅读上述段落后,我们便可以明白第三段中题干话语的后半句的意思,汽车问题是引发社会矛盾问题的导火索。
给定资料3则讲述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牌照稀缺买车难”“车辆拥堵开车难”“场地不足停车难”三大问题,同时看到这三大问题正印证了资料2中“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观点。
给定资料4继续讲述了汽车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的表现,违规停车导致邻里纠纷,驾驶陋习引发路怒冲突。这些内容正是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的原因,我们需要概括提炼。
给定资料5中“车的价值的高低对应着一个人财富的多寡,折射出他的赚钱能力、社会影响力、人脉关系等。很多时候,一辆好车的确能给车主带来更高的社会认同和便利,不仅汽车,甚至车牌照都是身份的象征”向我们阐明了题干话语中前半句的意思,当下人们通过购买汽车来彰显自身成就和品位。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在提取上述要点后,我们可以明确题干话语的意思,即:国人希望购买汽车彰显成就、品位,但汽车文明建设滞后,汽车问题引发社会问题。我们在作答本题时,首先需要点明话语本质含义,继而结合资料中的汽车问题、上升原因,深入阐述进行分析,之后结合给定资料2中的最后一段,对解决汽车问题的措施适当引申。最后,按照“直接点明本质含义一回到资料深入阐述一结合实际适当引申”的结构形成最终答案。
3. 根据给定资料6,总结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主要经验。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楚,不超过250字。
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核心经验在于:培养社会大众自觉自律。具体做法有:一是将斑马线“礼让行人”写入地方法规,将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条款。同时,将司机礼让情况纳入考核标准,通过物质、精神双重激励与负面惩罚措施,让“礼让斑马线”常态化。二是通过绘制“斑马线前礼让图”,清理不合理的斑马线,完善交通标示提示语以及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引导司机和市民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推出多项交通整治行动,积极规范“车让人”行为,在斑马线前设置电子警察或现场录像,提供依据,严格处罚。
[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本题作答任务为总结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主要经验。作答要求“全面”“准确”,即考生的答案必须要点全面且与题目紧密相关,表述正确无误。“条理清楚”,即作答时应注意结构。同时字数不超过250字。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可确定本题的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6。
第一段介绍了汽车文明的重要性,引出“斑马线惨案”这一话题,主要凸显“礼让斑马线”远未形成大众化的自觉自律。
第二段介绍了H市“礼让斑马线”成果显著,成为常态。
在结合第一、第二段内容后,我们可以提炼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核心经验:培养社会大众自觉自律。
第三段介绍了H市公交集团完善制度,明确要求司机遵守规定,将司机斑马线礼让情况纳入考核标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双管齐下。
第四段介绍了H市出租车集团完善考核机制,违者扣分处罚,通过评优等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措施,使“礼让斑马线”成为常态化。
第五段介绍了交警部门推出交通整治行动和宣传活动,积极规范“车让人”行为,并引导市民养成过马路走斑马线的习惯。
第六段介绍了交警部门绘制多张“斑马线前礼让图”,规范礼让标准,供市民和司机参考;同时清理不合理的斑马线,完善交通标示提示语;在法律执行层面,设置电子警察或交警现场拍摄,为处罚提供依据。
第七段介绍了H市将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写入地方法规,将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条款。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提炼要点后我们可以发现,第三、第四、第七段都讲述了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五、第六段既有涉及宣传方面的经验,也有提到执法方面的举措。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做法归纳为制度建设、宣传引导、交通整治三大做法。采用“核心经验+具体做法”结构组织答案。
4. 给定资料7中,“空白罚单”等人性化执法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讨论,请分析指出讨论的焦点及正反方主要观点。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明确,不超过350字。
讨论的焦点在于应否支持“空白罚单”这一执法行为。
正方对这一执法行为持赞许态度,其认为要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理由如下:一是“空白罚单”体现了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能够给人温暖,具有一定的人情味,有利于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二是“空白罚单”体现了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体现出执法过程并非仅以处罚为目的。
反方对这一执法行为持质疑态度,其认为在执法过程中应该一视同仁,统一标准,不应该有区别。理由如下:一是对违法行为不处罚可能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二是轻微违法的界定不清、处罚标准不一,仅凭交警个人认定,易受个人因素影响;三是“空白罚单”缺少执法内容、执法信息,随意任性,破坏法律的尊严。
[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本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分析指出讨论的焦点,一个是指出正反方主要观点。本题要求答案“分析透彻”,即考生的答案必须点明核心本质,分析全面深刻。“观点明确”,即要直接指出正方、反方的观点是什么。另外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350字。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本题提到“给定资料7中,‘空白罚单’等人性化执法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讨论”,结合全篇来看,确定本题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7。
第一段介绍了S市的“空白罚单”事件,介绍了执法方式人性化的举措。
第二、第三段介绍了针对“空白罚单”,有人赞许交警的暖心行为,有人质疑处罚方式不当。
第四段网友A认为“空白罚单”给人温暖的感觉。
第五段网友B认为“空白罚单”具有人情味,体现了执法不是仅以处罚为目的,是工作方式上的创新。
第六段网友C认为应该处罚,不罚款的行为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第七段网友D认为轻微违法的界定不清、处罚标准不一,仅凭个人认定,受个人因素影响太大。
第八段网友E认为“空白罚单”缺少执法内容与执法信息,随意性大,过于任性,破坏法律的尊严。
第九段网友F认为“空白罚单”应该一视同仁,统一标准,不应该分外地与本地,要提前做好线路指示和提醒。
第十段T市交警认为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能够体现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提炼要点后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第二、第三段是背景介绍,引出话题;第四、第五、第十段阐述“空白罚单”的好处,是正方观点;第六、七、八、九段讲解“空白罚单”的坏处,是反方观点。因此,结合题干的问题,可以按照“焦点一正方一反方”结构组织答案,注意控制作答字数。
5. 资料8中提到:“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培养汽车文明 建成文明社会
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机动化时代便已来临。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进入汽车社会,但各种驾驶陋习,缺乏理性的汽车消费,却反映出我国汽车文明的欠缺。有人说:“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这正提醒我们:汽车文明关系到文明社会建设。为此,我们要补齐短板,助力建成文明社会。
培养汽车文明,建成文明社会,需要提升民众素养。俗话说,文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文明土壤的培育。那么我们无论是要培养汽车文明,还是建成文明社会,都要提升社会大众文明素养。当下我国部分群众存在规则意识、系统观念与公共素养不足的问题。为追求个人利益,侵犯公共权益,突破规则底线。这一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遏制,将会引发破窗效应,破坏清朗文明的社会风气。其实,民众素养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民众自觉,完善的制度规范、严格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昔日我国酒驾问题突出,政府多次宣传、倡导,都无济于事,直到立法机关将其列入刑法,严格处罚,才大幅降低酒驾比例。这一成功经验为我国提升社会大众文明素养提供了启示,只有加强惩戒,将文明倡导升格到法律规范,方能营造文明氛围。
培养汽车文明,建成文明社会,依赖提高治理水平。加强法律惩戒,可以用法律规范文明行为,可若要真正建成文明社会,还需注重提高治理水平。当下,“空白罚单”的出现引发社会争议,虽然其中对该行为存在不乏标准不一、稍显随意隐患的质疑,但我们更要看到,我国政府社会治理思想正从昔日“以罚代管”向今天“惩教合一”转变。当然,思想的转变需要配套制度的建设,社会群众对汽车文明管理的质疑,正敲响了社会文明治理水平提升的警钟。因此,政府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还须做好配套制度建设,真正落实人性化治理的目标,确保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汽车文明,建成文明社会,仰仗完善的基础建设。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提升,但“有车一族”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开车出行堵车堵心,车辆停放闹心不安,由此引发的道路争夺、停车矛盾数不胜数。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我国部分地区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停车区域缺乏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等造成的。诚然,公众文明素养不足是导致不文明行为出现的主要因素,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更是对不文明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政府要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公共文明蔚然成风。
须臾懈怠,可能错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有车一族数量日渐增多的今天,我们若是未能及时培养汽车文明,那么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将愈演愈烈,建成文明社会的梦想也将成为泡影。鉴于此,政府要提升民众素养,提高治理水平,完善基础建设,让汽车文明走进千家万户,助力文明社会早日建成。
[写作思路]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对“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由此得出,本文的主题是“汽车文明”,且“一路绿灯”“社会文明”表明要重点分析如何提升汽车文明,进而推进社会文明。考生需认真分析给定资料,提炼总分论点,做出观点鲜明、分析具体、条理清楚的论证。
给定资料1介绍城市汽车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出台“史上最严交规”,此段介绍背景。给定资料2将国外与国内进行对比,引出“汽车文明”主题,尤其强调我国缺乏汽车文明,并明确指出汽车文明与道路设施完善、民众安全意识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给定资料3介绍摇号政策,同时表明民众还要面临停车难题。通过停车反映出设施不完善带来停车不文明的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文明。给定资料4介绍了开车不文明的表现,强调建立有序的汽车文明,靠自律,更要靠他律。给定资料5介绍中国人买车心态不成熟,将汽车与面子等挂钩。给定资料6介绍H市经验,表明汽车文明需要通过宣传提高自律,通过法治提高他律。给定资料7介绍S、T市创新执法案例,强调人性化执法方式的重要性。给定资料8重在总结,强调“重视哪些汽车文明”“如何提升汽车文明”等,最后升华到“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
结合题干与给定资料,参考例文以“汽车文明”为主题,从“道路设施完善、政府治理水平提高、民众安全意识提升”三个层面入手,结合现实思考,采用分析问题型结构,提出“提升民众素养、提高治理水平、完善基础建设”三个分论点,论证培养汽车文明的要素,进而建成文明社会的观点。
一、注意事项
二、给定资料
1.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众购车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
三、作答要求
12345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