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 2008年,一个名为EconDisaster.com的虚拟软件公司卖掉了价值7000美元的“全球金融融毁”的游戏。这个公司需要付薪水1000美元,租金500美元,电费500美元,而且需要购买一台电脑5000美元。此公司在其5年生命周期内运用直接折旧法(这意昧着折旧按照历史成本分摊到5年),还需要付出占其利润25%的企业税,且没有公司分红。做出它2008年的损益表。
该公司2008年的损益表如下表所示。
损益表
|
(1)
|
净销售收入
|
|
$7000
|
|
减销售成本
|
|
|
(2)
|
人工成本
|
$1000
|
|
(3)
|
减间接费用
|
|
|
(4)
|
房屋租金
|
$500
|
|
(5)
|
电费
|
$500
|
|
(6)
|
折旧
|
$1000
|
|
|
|
$3000
|
$3000
|
(7)
|
税前净利润
|
|
$4000
|
(8)
|
减:公司所得税
|
|
$1000
|
(9)
|
税后净收益(或利润)
|
|
$3000
|
(10)
|
留存收益
|
|
$3000
|
2. 说明:提高劳动的工资,而保持土地的租金不变,将会使下图中的等成本线更为陡峭,并且把切点C向左上方移动到B点。在该点,当时比较便宜的投入替代了比较昂贵的投入。如果我们用资本代替劳动,重新叙述结果。工会领导人应该认识这一关系吗?
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位于C点
令劳动L的工资为w,土地A的租金为r,则等成本方程为:C=rA+wL。以土地为纵轴,则该方程可以表示为:A=C/r-(w/r)L。此时,等成本曲线的斜率为-W/r,截距为C/r。提高劳动工资,w/r增加,等成本曲线将更为陡峭,因此,与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将由C点向左上方移动到B点。在B点处将投入更多的土地要素,所以说,当时比较便宜的土地投入替代了比较昂贵的劳动投入。
同理,当资本价格相对低于劳动工资时,企业也将更多地投入资本要素,从而形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因此,工会领导必须认识到,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其他要素投入能够替代劳动。
3. 如果生产函数由下表给定,投入价格如图所示,产量q=346,那么,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应该是什么?如果产量上升到q=692,那么,对于相同的投入价格,最低成本的比率是什么?“要素密集度”,或土地与劳动的比率会发生何种变化?你能否看出为什么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对于任何产量的变动这一结果都保持不变呢?
生产函数表 
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位于C点
如表题干所示,产量为q=346时,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为:劳动=3,土地=2。由题干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也就是当投入要素均衡增加时,产量也同比例增加。当投入价格固定不变时,要使产量成倍变化的最优投入规模也是与之同比变化的,例如,若生产q单位产品的最优投入是a单位劳动和b单位土地,那么生产2q单位的最优投入必然是2a单位劳动和2b单位土地(反证法)。
当产量q=692时,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为:劳动=6,土地=4。
“要素密集度”,或土地与劳动的比率保持不变。
如上所论证,对于规模报酬不变而言,要使产量成倍增加的最优投入规模也是成倍增加的,即所有要素是同比例变化的,因此,要素之间的比例会保持原来的固定比率不变,即要素密集度会保持不变。
4. 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都呈U形?
(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这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即最初阶段递减后又转入递增阶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1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即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自此点开始转入递增。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这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下面哪些话正确?请说明理由。5. 平均不变成本不会随产量增加而提高;
论述正确。理由如下:平均不变成本等于总不变成本除以产量,若产量增加,平均不变成本应下降。
6. 平均总成本始终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论述正确。理由如下:根据成本关系,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当平均不变成本等于零时,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当平均不变成本不等于零时,平均总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7. 边际成本下降时,平均成本不可能上升。
论述正确。理由如下:边际成本下降时,必然会将平均成本拉低,平均成本不可能上升。只有当边际成本开始上升并上升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才会被逐渐拉升并由下降转变为上升。
8. 一个企业有三个车间,各自的成本函数为C
1=4X
1+X
12,C
2=3X
2+2x
22,C
3=6X
3。问:当这个企业要生产8单位时,应如何分配产量,使成本最小。
分配产量时,应使各车间的边际成本一样大,
∴MC1=MC2=MC3,即4+2X1=3+4X2=6
∴X1=1,X2=3/4,X3=25/4
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K1/3L2/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9. 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
MPk=1/3×K-2/3L2/3 MPL=2/3×K1/3L-1/3
∵w=2 r=1
根据MPk/r=MPL/W得:
K=L
当C=3000时,C=wL+rK得出3000=3L=3K,
∴L=K=Q=1000
10. 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
当L=K,Q=800时得出L=K=800,
所以,最小成本C=wL+rK=3L=3K=2400。
某厂商有两个工厂生产同一产品,第一个工厂的生产函数为Y1=min
,第二个工厂的生产函数为y2={min(2X3+X4,X5)}1/4·{min(X6,2X7)1/4,其中区间X1~X7是生产所需的7种可变生产要素,工厂1和工厂2还各自需要5单位和10单位某种固定要素X8,8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w1=1,w2=4,w3=2,w4=2,w5=1,w6=1,w7=2,w8=2。求:11. 两个工厂对7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条件要素需求函数及各自的成本函数。
分析工厂1的生产函数,要素X
1和X
2是互补关系,且满足

。因此生产函数变为

对应有X
1=Y
12,X
2=Y
1,此即工厂1对要素X
1和X
2的需求函数。
工厂1的成本函数为C
1=W
1X
1+W
2X
2+W
8X
8=Y
12+4Y
1+10。
分析工厂2的生产函数,首要看要素X
3和X
4是完全替代的,替代比率为2:1,即1单位X
3看要替代2单位的X
4,而1单位的X
3成本为2,2单位的的成本为4,所以工厂2对要素X
4的条件需求为0,因此工厂2的生产函数实际上看要写成如下形式:
Y
2={min(2X
3X
5}
1/4·{min(X
6,2X
7)}
1/4,
其中,要素X
3和X
5是互补的关系,且满足2X
3=X
5;要素X
6和X
7也是互补的关系,且满足X
6=2X
7。则工厂2的生产函数不妨写成Y
2=X
51/4X
61/4,该生产函数下成本最小化的条件是


因此

。代入生产函数,可得对要素C
5和X
6的需求函数为X
5=Y
22,X
6=Y
22,易得要素X
3和X
7的需求函数为

则工厂2的成本函数为C
2=W
3X
3+W
5X
5+W
6X
6+W
7X
7+W
8X
8=4Y
22+20。
12. 该厂商的总成本函数。
因为产品相同,所以两个工厂的边际成本应该相同,为此有MC1=2Y1+4=MC2=8Y2。设总量为Y,所以有Y=Y1+Y2,于是有Y1=0.8Y-0.4和Y2=0.2Y+0.4,于是,该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C=C1+C2=0.8Y2+3.2Y+30.64。
13. P=MC作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MC as maximum-profit condition)
利润最大化条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获得最大利润而决定产品生产数量所需要遵循的条件。当厂商的生产数量使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C=MR)时,厂商就获得最大利润或者最小亏损。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售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边际收益MR(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P),所以,利润最大化条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达为P=MC。
14. 企业的SS供给曲线和MC曲线(firm's SS supply curve and its MC curve)
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供给曲线SS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边际成本(MC)曲线。这是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企业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亏损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15. 在P=MC=AC时的零利润点(zero-profit condition,where P=MC=AC)
零利润点是指经济利润为零的生产点,表示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的总收益恰好等于总成本,相应的平均收益也等于平均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并且企业的供给原则为P=MC。因此,在P=MC=AC处,竞争性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生产并且所得到的最大利润为零。
16. 在P=MC=AVC时的停业点(shutdown point,where P=MC=AVC)
停业点是当企业的收入刚好抵补可变成本或者说损失正好等于固定成本时所出现的生产点,即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当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大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仍可以继续生产;小于这一点所代表的产量时,就只好停止营业。
一个已经投入生产的企业是否必须停业的条件不在于它是否盈利,而在于它停业后的亏损与生产时的亏损哪个更大。如果停业后的亏损比生产时的亏损更大,则应继续生产;如果生产时的亏损比停业后的亏损更大,则必须停业。企业停业后的亏损就是其固定成本,因此,是否停业就取决于生产时的亏损是否大于固定成本。在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处,企业的亏损恰好等于固定成本,因此,若价格低于这一点,企业就会停业以使其损失最小。
17. 把单个的SS曲线相加得到行业的SS曲线(summing individual SS curves to getindustry S5)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把单个企业的供给曲线SS水平加总,就可以得到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SS。完全竞争行业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整个行业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化。此外,行业的供给曲线还表示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的行业供给量都是可以给行业内的每一个厂商都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的行业生产量。
18.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shoxt-run and long-run equilibrium)
短期均衡是指各种有关经济变量在短时间内仅能部分调整而达到的市场供求均衡状况。长期均衡是短期均衡的对称,指各种经济变量在长时间内能够充分调整以达到市场供求均衡的状况。
微观经济理论中,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因此,企业在短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并保持不变的这一状态就称作短期均衡。针对不同的市场结构,就有不同的短期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为:P=MC。
相应地,在长期生产中,所有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调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对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不同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也不同,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P=MC=最低长期AC。
19. 长期零利润条件(long-run zero-profit condition)
长期零利润条件是指当行业的供给是由具有完全相同成本曲线的竞争企业所提供,并且这些企业又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该行业时的长期均衡条件,其内容为:对于每一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来说,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又等于最低长期平均成本点时,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实现长期均衡。长期零利润条件的公式表示为:P=MC=最低长期AC=零利润的价格。
在长期中企业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同时进行两方面的调整:(1)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企业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企业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2)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企业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经济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企业便会退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直至行业亏损为零。
20. 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producer surplus+consumer surplus=economic surplus)
(1)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表现为价格线和供给曲线之间部分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包括了企业和特殊投入所有者的租金和利润,意味着超过生产成本的超额收入,因为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企业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从而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略。消费者剩余表现为需求曲线和价格线之间部分的面积。
(3)经济剩余是指从生产和消费某一种物品中所得到的福利或净效用,表现为均衡时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部分的面积,它等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
21. 效率=最大化经济剩余(efficiency = maximizing eeonomic stirplus)
“效率=最大化经济剩余”揭示了效率的经济含义,具体是指当经济实现了最大化经济剩余的时候就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率。经济效率的体现就是经济剩余的最大化。通过比较已获得的经济剩余和潜在的可获得的经济剩余,可以分析市场的效率问题,此时效率等价于实现最大的经济剩余。当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经济剩余最大,此时,该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22. 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效率也称配置效率,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可能的生产资源重组,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也就是说,任意配置的改变都只有降低某个人的效用才能增加另一个人的满足程度或效用,只有满足这种状态的资源配置方式才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即满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3. 竞争市场的效率(efficiency of competitive markets)
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长期中,企业给社会提供的是尽可能低的价格和尽可能高的产量。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因而消费者只需支付最低价格;在长期中不存在经济利润,所有企业都运营于平均成本最低点,资源得到最充分配置。具体来说,竞争性企业实现均衡而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①资源配置最优化。均衡点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等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出现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情形,则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大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不足,反之,如果出现价格低于边际成本的情形,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小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过度。所以,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配置最优。②经济剩余最大化。简单来说,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只要扩大产量就可以增加总收益,就会增加经济剩余;反之,减少产量会增加经济剩余。在均衡点上,价格、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实现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以及经济剩余最大化。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均衡条件P=MC是有效率的。
24. 效率与公平(efficiencyr vs.equity)
效率与公平是分配中的一对统一矛盾体。
(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
为了保证效率,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
(2)公平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有效率的竞争市场不一定符合社会关于收入和消费分配的公正性理想,这就需要政府干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以改变收入分配,实现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