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断题1.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对 错
B
[解析] “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况水平上低于学习的材料。
2.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对 错
B
[解析]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否消极,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3.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的途径。
对 错
A
[解析]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4. 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对 错
B
[解析] 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加以认识。
5.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的本质指的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6.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对 错
B
[解析] 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惩罚,而是奖惩结合、严慈相济。如果没有合理的惩罚,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7. 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对 错
A
[解析] 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学习的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学习内容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8. 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对 错
B
[解析] 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因此,两种问题存在因人而异的情况。
9. 学生对事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间接指导。
对 错
B
[解析]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予直接指导。
10. 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对 错
A
[解析]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具有盲目性,制约着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
11.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语言表现出来。
对 错
A
[解析]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减缩性。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也不必用外部语言将每个动作逐一展现出来。
12. 在当前,如果教师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3.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化课。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14. 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对 错
B
[解析]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15.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对 错
A
[解析]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同时是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16. 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对 错
A
[解析] 学校管理过程基本上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实施计划就是将计划付诸行动,将设想变为实践,使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产生最大的实际效益和社会价值,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17.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 错
A
[解析]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18.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对 错
A
[解析]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活动不可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
19. 教育现代化就是学校设施现代化。
对 错
B
[解析] 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教学,使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20. 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对 错
A
[解析] 处罚法和强化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同时应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21. 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22.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因此,本题按照最新的法律规定是错误的。
2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24.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对 错
A
[解析]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5. 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对 错
B
[解析]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26.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对 错
B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27.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对 错
A
[解析]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适当地走在儿重发展的前面。
28. 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对 错
B
[解析] 定势指的是由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先前解决过的同类问题起积极作用,对新问题的解决则起消极作用。
29.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对 错
B
[解析]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特点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即包括小学和初中。所以,普及教育的范围更广。
30.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冈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31. 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对 错
B
[解析] 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相关感性知识或比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
32. 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 错
A
[解析] 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政治制度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将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33. 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对 错
A
[解析] 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34.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对 错
A
[解析]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35. 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对 错
B
[解析] 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有结构问题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第二,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无结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
36.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对 错
A
[解析] 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的奋斗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制定适当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37.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对 错
B
[解析] 题干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如果说错误,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8. 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对 错
B
[解析] 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这是因为发现学习费时较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在一些学习的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有效的方法,关键看具体的运用条件和目的。
39. 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对 错
B
[解析] 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0. 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相应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1. 第101小题至109小题暂时缺失,我们会尽快查找更新。
42.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43.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4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产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对 错
A
[解析]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树立良好社会风气,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45. 教师在假日可以辅导成绩稍差的学生,适当收取补课费。
对 错
B
[解析] 教师在假日辅导成绩稍差的学生,适当收取补课费的做法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为人师表和廉洁从教的规定。
46. 家庭教育权是一种“天赋的权利”,非法定程序不得剥夺和改变。
对 错
A
[解析] 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权是指建立在亲权和监护关系的基础上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家庭中享有对子女进行教育和选择教育的权利。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权是一种“天赋的权利”,非法定程序不得剥夺和改变。
49.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对 错
A
[解析]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50. 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对 错
B
[解析]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2. 宪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我国所有法律的母法是宪法。
三、多项选择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