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2. 教育教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对 错
A
[解析] 教育教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3.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现代化。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亦是人的现代化。
4.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龄的增长而上升。
对 错
A
[解析] 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对 错
A
[解析] 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7. 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爱学生。
对 错
A
[解析] 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体现,这种爱包含着辛勤劳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爱意味着奉献和责任,是教育感化学生的感情基础。
8. “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的偏爱。
对 错
B
[解析] “师生如父子”讲的是作为教师其责任之大,对学生要有像对待子女一样的爱心,这种爱是平等的爱,不是溺爱、偏爱和错爱。
9. 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对 错
A
[解析]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具有教育性。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10. 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
对 错
A
[解析] 依法治教,即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
11.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小学不超过六小时。
对 错
A
[解析]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六小时,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大学不超过十小时。
12.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学识。
对 错
B
[解析]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态度。
13. 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是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对 错
A
[解析] 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等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习动机,它们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4. 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对 错
A
[解析]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15. 意义记忆是理解的记忆,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
对 错
A
[解析]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16.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为人师表。
对 错
A
[解析] 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职业劳动不只是同别人交往,也是同自己交往,即教师也是把自己作为职业行为所要调节的对象,在自己心中树立起一种职业行为的形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突出的严谨性。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17.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对 错
A
[解析] 学校体育的根本和首要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18. 教育理论就是教育学中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认识与概括。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陈述,是教育学中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认识与概括。
19. 儿童的年龄越小,儿童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就越小。
对 错
B
[解析] 儿童的发展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与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越大。
20. 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 青少年处于学知识、懂道理、学做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
对 错
A
[解析] 青少年处于学知识、懂道理、学做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
22. 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类型。
对 错
A
[解析] 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类型。
23.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必须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24.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5. 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是依法执教。
对 错
A
[解析] 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它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26. 粗言秽语、行为暴躁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对 错
A
[解析] 粗言秽语、行为暴躁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家长应做到文明生活,文明谈话。
2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 错
A
[解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8.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为辅。
对 错
A
[解析]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为辅。
29. 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对 错
A
[解析] 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①传道者的角色;②授业解惑者的角色;③示范者的角色;④管理者的角色;⑤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的角色。
30.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对 错
A
[解析]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要做到:①对因材施教有正确的理解;②公正的前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④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再进行处理。
31.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 错
A
[解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2.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对 错
A
[解析]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3. 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对 错
B
[解析] 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34.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对 错
A
[解析]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最必须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课程计划。
35.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主体。
对 错
A
[解析]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有机统一,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反映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