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3分)1. 李老师是一位青年男班主任,工作热情高,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要有良好的习惯等。然而在课堂上遇到特殊情况时,李老师经常说“笨猪”“死脑筋”之类的话。吸烟后,他随手将烟头抛在地上。虽然李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的现象屡禁不止,地上垃圾也随处可见。李老师很是郁闷。
问:李老师的班级管理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哪些?
(1)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
①身教不力,言教不服,言行不一致;
②没有做到关爱学生、热爱学生。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需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3分)1. 小明是初二的学生,半年前学会了上网。刚开始的时候,小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网上查询一些学习资料,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偶尔在学习之余,也打打游戏,与同学聊聊天。但最近,妈妈发现小明有点不对劲,每天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午夜还不睡觉,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有几次差点上学迟到,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妈妈决心要搞清楚小明到底在网上做什么。一天晚上快12点了,小明还在玩电脑,妈妈走进他的房间,结果令她很意外,小明根本没有学习,而是在打游戏。妈妈气坏了,质问他这么做多长时间了,小明吞吞吐吐说有两个月了,有的时候还到网吧去玩,现在一天不打游戏就难受极了。自己有时候也想不玩了,但就是控制不住。妈妈和小明的班主任李老师交流了小明的这种情况。李老师帮助小明妈妈分析小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与初中生好奇心强、渴望交往、自控能力低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问题:妈妈和李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教育指导措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呢?
网络成瘾是指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明的这种情况属于网络成瘾。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有网络自身的诱惑;使用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家庭环境的影响;上网者自身因素。作为家长和教师可以从小明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方面入手,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1)道德认知的培养方面:①家长和教师可以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设身处地体会小明的内心感受并共情表达。做到真诚、言行一致,没有矛盾的信息和刻意掩饰,能自然地表露自己,对小明适度开放。对话交流中,对其言行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不同的看法、观念给予理解,对交流中产生的分歧给予容忍。②采用道德叙事法来提升小明的认识水平。
(2)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进行移情训练,强化道德情感。学生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要教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道德情感,从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适当的道德情感,养成自我监督的能力。
(3)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方面:①加强实践锻炼,进行抗诱惑训练。每当小明控制游戏行为成功时及时给予强化鼓励。②通过角色扮演,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可以让小明扮演老师或家长,进行换位思考。③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及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功能,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初中阶段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该阶段学生在认识方面欠缺,意志薄弱容易受到诱惑,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教师和家长在引导时应进行积极疏导,避免简单粗暴。只有家校合一,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 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基本观点: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②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③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影响:①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思想;②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③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注重采用合作学习;④交互式学习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 简述常用的视听媒体。
(1)视觉媒体设备: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
(2)听觉媒体设备:录像机,CD唱机,CD光盘。
(3)视听觉媒体设备:电视系统和电视机,录像机,摄影机,VCD与DVD。
3.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
(4)进行学习评价。
4. 什么是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哪些?
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中介。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主要有: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索。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1. 请选择你所熟悉的学段(小学或者初中)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有电子版、投影仪、个人电脑、实物投影、音响设备等)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1)进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2)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
(3)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5)列出本节课多媒体课件使用目标及作用;
(6)说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7)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七年级历史课——走进“纸”的世界
(1)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初中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②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
③该阶段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④该阶段学生具有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技能。
(2)学习内容分析
①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代表着秦汉科技的发展水平。
②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3)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归纳出古代人发明纸的主要原因,阐述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及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通过课堂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4)学习重点
认识和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正确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树立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
(5)多媒体的使用目标及其作用
通过展示计算机演示文稿和相关的网页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6)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认识和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正确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树立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通过展示计算机演示文稿和主题网站上的相关资料,辅助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对造纸术的发展形成直观形象的认知。对造纸术的历史知识有基本的把握,由此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7)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史,认识到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从无到有,从简单制作到技术成熟,从宫廷奢侈品到现代日常生活,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使学生在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形成完整、清晰认识的同时,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深刻把握现阶段“中国梦”的内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