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对 错
A
[解析] 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
2. 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对 错
A
[解析]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3.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对 错
A
[解析]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4. 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夸美纽斯首次把教育学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对 错
B
[解析]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5.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制度管理、组织建设、活动管理等内容。
对 错
A
[解析] 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①班级组织建设;②班级制度管理;③班级教学管理;④班级活动管理。
6. 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对 错
A
[解析]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过程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7.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儿童学会了物质体积守恒的定律后,就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解决体积守恒的问题。
对 错
A
[解析]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学会了物质体积守恒定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解决其他体积守恒问题时,可以以此认知结构为基础解决问题。
8.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存在“剪刀差”。
对 错
A
[解析]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与前提,但能力的发展并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堆积,学生的能力只有在不断探索、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着“剪刀差”。
9. 高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 错
B
[解析] 适当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高水平的焦虑会影响学习效率。
10.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当前我国课程的三维目标。
对 错
A
[解析] 新课程的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 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如果因为职务行为给别人造成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应由行为人自行承担。
对 错
B
[解析] 管理人员和教师在从事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学校,其行为是职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对于职务行为给别人造成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应该由行为人所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
14.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和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新手教师转变成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对 错
A
[解析]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和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15. 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对 错
A
[解析] 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及学习理论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6. 教师待遇的高低决定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的高低。
对 错
A
[解析] 教师待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的高低。
17. 气质是表明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特征。
对 错
A
[解析]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比较典型、稳定的动力方面(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的个性心理特征。
18. 教师用彩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运用了知觉理解性的心理规律。
对 错
B
[解析]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背景,以便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题干运用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19. 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习和发展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待效应。
对 错
A
[解析]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0. 教师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标志。
对 错
A
[解析] 教师心理健康要求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
21.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3.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孔子。
对 错
A
[解析] 孔子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24. 教育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对 错
B
[解析]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5.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开口说话,这充分运用了情感教育的德育方法。
对 错
A
[解析] 陶冶教育法的特征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题干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开口说话”就体现了利用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的特点。
26. 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研究型课程。
对 错
B
[解析] 拓展型课程是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
27. 学生小李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对 错
A
[解析] 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是因为儿童在心中形成了表象,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是更高级的运算,所以认识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性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28.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后来获得的信息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对 错
B
[解析] 首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29. 即使集中注意,感觉的清晰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起伏。
对 错
A
[解析] 即使集中注意,感觉的清晰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起伏。
30.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统一的,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条件。
对 错
A
[解析]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如果没有充实的知识做基础,智力也很难获得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武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对知识的掌握。总的来说,知识和智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彼此相连又彼此分离。
31. 规范学习是学生社会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根本途径。
对 错
B
[解析] 观察学习是学生社会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根本途径。
32. 为深化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尽快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某实验学校安排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这属于深化教学内容策略中的个别化程序策略。
对 错
B
[解析] 为深化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尽快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某实验学校安排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属于深化教学内容策略中的同辈教师策略。同辈教师指在各种教与学的情境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学生去帮助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方法。这里有三种形式:①在相同班级里,一个学生是另一个学生的教师;②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③两个学生互相帮助,在学习活动中是平等的。个别化程序就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和水平学习,促使教师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相匹配,并及时评估、反馈的方式方法。
33.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适应和寻求发展。
对 错
A
[解析]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34. 小刘是一名教师,他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终身学习”。
对 错
B
[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要求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题干中小刘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
35. 给予民办学校教师警告和记过处分时,应由其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
对 错
B
[解析]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给予教师处分按照以下权限决定:(一)警告和记过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民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五、论述题(本大题20分)1.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谈教师为什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阻碍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