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古诗词填空。6.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8. 与“时值清明,客居外地的人难免生出思乡之情,绵绵的春雨,更惹起行旅之人的愁绪”相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9. 绿树村边合,______。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盂浩然《过故人庄》)
四、教学实践1. 请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下面一段有关《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教学实录片段】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师: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
(生朗读)
生:“月”是指圆明园。
师:确切地说呢?
生:圆明三园。
师:“星”呢?
生:“星”是指那些小园。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
生(齐):圆明三园。
师: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
生(齐):月。
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
生(齐):星。
师:“众星拱月”懂了吗?(手指一学生)这个问题是你提的吧,说说看。
生: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讲得真好!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不简单。那么“拱”是什么意思呢?
生:环绕。
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前后联系,浑然一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众星拱月”中的“星”和“月”在本课各指什么,然后出示精心准备的图像,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众星拱月”到底是什么样,当学生已从感性上对这个词语有所了解后,教师再让刚才提出不懂“众星拱月”这个词语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当学生说出“众星拱月”就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时,教师又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理解“拱”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明确“众星拱月”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围绕什么。显然,这样的指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 编者将两篇短文选编在同一课中的意图是什么?
两者都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编者将其选编在同一课中,意在通过对两篇主题相近的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并巩固对本课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思想节操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健康的情操和志趣。
3. 以上两篇短文的诵读基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文末以反问句做尾,读来响亮昂扬,既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趣,又表现了希望遇到明主,有所作为的愿望。《爱莲说》则是散句较多,相比之下诵读更为舒缓、清逸、雅致,作者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对莲的高洁风度的肯定和追求以及对贪图富贵、追逐名利心态的鄙弃。
4. 四年级《观潮》一课中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请为画线部分内容完成一则片段教学设计。
观潮
①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②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一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④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⑤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师:现在请认真默读课文第③④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
指名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时,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一句。
师: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全班齐声朗读这句话。
师: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在①句和②句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句和③句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位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感受、想象,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④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采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第③④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教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第③④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第③④段背诵下来。
五、写作表达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人类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看书识字,而动物不会看书识字。如果一个人不看书,无疑就接近动物了,也就会失去人的优势。
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范文] 活到老 学到老
——谈教师要重视读书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书是知识的海洋,“能够读书”使人类有别于动物,保持理性、冷静。然而,近些年的调查数据却揭露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读书率日趋下降,中国已经面临阅读危机。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给当代人尤其是教师,一个深刻的警醒:读书,迫在眉睫,唯有读书,才能变得聪颖睿智。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靡。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进而超越自我。
读书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
享受做教师的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教师不学习,就不能教给学生越来越多的知识,学生也就不能通过教师学习到了解社会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并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互联网络、与同事交流、教学相长等途径不断增加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享受到分享和教育的快乐。
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普通到每天接触到的都是零星小事,但也是个不平凡的职业,不平凡到影响着每个人的未来和命运,所以,作为教师,要从教育和教学中发现教育的乐趣,做一个会享受幸福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