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1. 抗菌药
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2. 抗生素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3. antibacterial spectrum
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etin)、第三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类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isoniazid)仅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4. CI
CI(chemotherapeutic index)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安全性及应用价值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ED50,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来表示:LD5/ED95。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但应注意,青霉素类药物化疗指数大,几乎对机体无毒性,但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不良反应。
5. 抑菌药
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
6. 杀菌药
杀菌药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7. MIC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8. MBC
MBC(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MBC比MIC大,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9. 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
10. PAE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1. 首次接触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二) 判断题1. 化学治疗是指对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称为化学治疗。
对 错
B
[解析] 化学治疗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6. 化疗指数的值越大,表明毒性也越大,临床应用价值越低。
对 错
B
[解析] 化疗指数的值越大,表明越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
8. 抗菌药物是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对 错
B
[解析]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改变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核酸代谢和叶酸代谢而发挥抗菌作用。
10. 广谱抗菌药比窄谱抗菌药好,治疗时应首选。
对 错
B
[解析] 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针对致病菌单一且明确的细菌最好选用窄谱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