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布谷鸟又叫了》的作者是______,主人公是______。
2. 老舍的______被称为新中国话剧创作的开山之作。
3. 1958年,郭沫若发表的《蔡文姬》是替______翻案的作品。
4. 曹禺在十七年期间执笔创作的历史剧______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5. 田汉的《关汉卿》发表于______年,《谢瑶环》的作者是______。
6. ______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以______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
7. 《霓虹灯下的哨兵》和______,______三个剧本,突破了1957年后“左倾”思潮发展起来的某些条条框框,代表了当时戏剧创作新水平。
8.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______年2月间,在上海由______主持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文件。
9. “文革”前后以手抄本形式在青年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反思色彩的小说有靳凡的______、赵振开的______和礼平的______。
10. 八大“样板戏”中的现代京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芭蕾舞剧是______、______。
《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袭白虎团》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11. 1976年4月的______诗歌运动,标志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揭开了社会主义文学复兴和发展的______的序幕。
12. “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白桦剧本《曙光》 刘心武《班主任》 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3.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______一文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
14. 王晓明、陈思和在《上海文学》1993第6期上发表了______,揭开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
15. 引起对西方现代派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______一文。
三、简答题1. 田汉在《关汉卿》的创作中是怎样处理史料和艺术想象的关系的?
《关汉卿》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田汉凭借有限的史料,结合关汉卿的全部著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元代的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阶级、民族矛盾中把握历史的真实;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又充分发挥艺术的联想力,将散见于各种资料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贯穿在《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这条主线上。
2.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艺术上有什么新的突破与创新?
突破了部队题材局限于战场的写法,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让剧中人物处于一个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在结构上采用明暗结合、多线穿插的写法;寓庄于谐,富于生活情趣和喜剧色彩。
3. “文革”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公开写作和地下写作,公开写作又有“样板戏”、长篇小说等;地下写作有诗歌、小说等。
4. “样板戏”有何特征?如何看待“样板戏”?
“样板戏”本身的艺术魅力不容忽视,如名作家、名艺术家的全身心投入;全国上下的合力浇灌;戏曲的民间艺术形态等共同熔铸成“样板戏”的经典品质。
5. 简析《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定的信仰。作者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6. 简述“新变时期”文学思潮的特点
所谓“新变时期”,指的是1985年之后。时至80年代后期,伴随着中国社会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文学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高涨,如何展现文学自身的独特性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上作家开始更关心后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形式”,在自己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探讨“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自此,“表现生活”已代替了“反映生活”,文学创作“现代性”愈加鲜明。
(3)文学争论的焦点由作品发展到理论。在此时期,纯理论性问题变为争论的焦点,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众多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民族现实而非一味地向西方借鉴。
7. 简述“新写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1)就作品内容而言,传统现实主义或多或少会有政治化承载,“新写实小说”则侧重于表现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人生;
(2)在人物刻画上,传统现实主义侧重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新写实小说”描绘的则是无足轻重的、所谓的“小人物”(普通人);
(3)在叙事表达上,“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4)在创作态度上,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主题的融入姿态不同,“新写实小说”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零度写作),掩盖了作者叙事的主观倾向。
四、论述题1. 结合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和赵振开的《波动》,谈谈“文革”后期地下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方法的特点及其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波动》采用了复调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不同视角展现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现实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经历与地位的人们冲突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示了一幅多角度、多侧面的时代图景。
(2)《公开的情书》以四个主人公半年间的四十三封书信为主线,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文化大革命风暴中一代青年怎样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满怀激情地抒写了他们对于理想、爱情、事业和祖国命运的勇敢探索。
(3)两部小说对现实的不合理性的批判,主要从精神悲剧的角度进行。它们都涉及原先确立的信仰的虚幻和崩溃,并为小说人物的“精神叛逆”的合法性辩护。《波动》认为这一代人的“悲剧生活”是不应该被否定、更不是过去的人的经历和思考所能包容和取代的。《情书》所张扬的则是启蒙主义的“精英意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先觉者的骄傲。
(4)两部小说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艺术探索,充满了个人象征与个人意象,多视角地展开那个时代现实的方方面面,勾勒了社会各种人物的心态,尤其是知青中绝望与希望两种心态。
2. 简要阐述90年代文学界有关“人文精神”的论争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是90年代中期历时最长的一次文学争鸣活动。王晓明、陈思和在《上海文学》1993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抨击了当前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文学危机,揭开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随后,在《读书》杂志的发起下,这一讨论得以强力传播,有《文汇报》《上海文化》《东方》《作家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探索与争鸣》等多家报纸、刊物参与进来,论争的声势一直持续到1995年夏秋,张炜与张承志“以笔为旗”“挑战文学”的行为与洪子诚、谢冕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呼应起来,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理论争鸣,这一论争波及整个知识领域。由此,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2)文学界讨论的焦点有:“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何谓“人文精神”、知识分子的沉沦和拯救、人文精神的重建。
(3)结合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