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新一届政府中央组建以来,重点抓了行政体制改革。站在整体的发展角度来讲,行政职能改革或者行政体制改革要想进一步到位,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与政府结构的优化;其次,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和控制;最后,官员选拔过程中,公众发挥作用的制度性的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在推进办法中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目的和要求都提出来了,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都指明了方向。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至少有这么几点要把握:第一,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着陆点。政府管理的有形之手和市场培育和发展的无形之手,这两只手结合起来。第二,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和财政保障能力。第三,需要加强和创新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达到科学的宏观管理、有效的政府治理。
请参考背景材料,围绕“打造服务型政府”这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范文]
以服务之手 推体制改革
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所以,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之手,推体制改革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精简行政审批助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关键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打破全能政府时代政府大包大揽、包办一切事务的“全能主义”模式;限制政府因管理过多而造成的越位行为,减少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利用市场“无形的手”去解决市场自身实际的问题。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变直接干预为有形服务,推进精简行政审批的进程。要改革行政审批方式、集中行政审批地点、压缩审批时限、推行电子化网上审批、特殊项目可开展“绿色通道”审批等工作。以精简行政审批为突破口,以服务社会为执政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以转变政府职能助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中央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而大力推进和重点建设的工程。服务型政府建设表明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的职能,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我们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秩序等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助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从政府改革和建设的角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谋远虑和切实可行的举措。“十二五”时期行政体制改革有15项重大任务,涉及党政关系、党与法律关系、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干部与人事制度等重要方面。不难看出,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本身就是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把行政体制改革的事情做好了,也就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拥有坚实的支点和牢靠的抓手,更加务实、更加稳妥。
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从顶层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起的促进作用,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的倒逼作用,都彰显了两者在理念和本质上的契合。我们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巧妙推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门,进而从政府建设的角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
【背景材料】 2014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风水官员”的行为与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利益至上”“当好人民公仆”的要求背道而驰,他们应该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府公信力。
两会前,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总工会原主席陈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罢免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据媒体报道,陈某任萍乡市委书记期间,与声名狼藉的所谓“气功大师”“风水大师”王林关系密切,不但是“王府”的常客,还经常在当地设宴招待王林。
“信仰缺失,风水盛行,官员信风水就是一种堕落。”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痛斥此类现象。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刘慕仁认为,“风水官员”将升迁的希望寄托在“风水大师”身上,是缺乏科学素质和文明素养的表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到‘文明’,文明即科学、大众、民主的文化,是价值观中最根本的东西,遵循科学规律,不盲从迷信,是党员干部的基本信仰。”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长贾康认为,官员希望通过良好的风水让自己升官发财,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修建筑、拜财神、求佛像等,这些经费从哪里出?往往是挪用公款,构成了隐性腐败。
钱学明委员也认为:“不勤政为民,以为‘干得好不如烧香烧得好’,官员迷信风水严重破坏了官场生态,令老百姓反感。”
对此他提出,党员干部首先要破除迷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服务人民群众,这是扫除官场风水情结的基础;其次,要建立透明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最后,对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
背景材料划线部分提到“信仰缺失,风水盛行,官员信风水就是一种堕落”,请结合你对背景材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坚定信仰 破除迷信
谈理想支支吾吾,吹算命唾沫四溅,台上讲科学发展,台下搞烧香拜佛。在中国官场,官员迷信算命看相秘术,迷信风水改运改命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信仰缺失,风水盛行,官员信风水就是一种堕落。荒诞的迷信事件不仅反映出个别领导干部的信仰缺失、精神空虚,而且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更为严重的是,官员迷信的背后通常隐藏着贪污腐化,而迷信本身又会造成权力滥用和社会财富的损耗,导致权力的异化和腐化。为此,政府应当引导官员坚定信仰,破除迷信。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官员的科学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涌入,以及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全方位侵蚀,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极大冲击。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迷信糟粕沉渣泛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另外,我国的科普工作严重落后,民众的基本科学素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国情下,官员为了求“官运”、保“平安”,很容易陷入迷信的泥潭。为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唯物主义入脑、入心,加大科普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设立专业的科技传播普及部门,提升官员的科学意识和理念。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的干部评价升迁制度体系。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官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无法回避的矛盾与压力。而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盛行人治和潜规则,升职不是靠努力工作,而是靠拉关系,一些埋头苦干的官员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实现个人抱负,产生沉重的焦虑感、迷茫感和无力感,因此,会把希望寄托在迷信上,误入歧途。为此,要合理配置各级领导的权力,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加强监督和问责,将选人、用人透明化,加强政治品德考核,坚决不用没有信仰的迷信干部。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脱离群众,是“风水官员”的病根。民为邦本,迷信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是不负责的。官员漠视百姓需求和疾苦,对地方建筑盲拆重建,大搞风水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还会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为此,要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大力改善社会民生,让百姓分享改革的红利。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的感叹振聋发聩,而现在的官员却在重蹈覆辙。迷信鬼神,不仅有违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同时,还有损社会清风正气。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党员干部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有必要引导官员坚定信仰,破除迷信,提升执政能力。
3.
【背景材料】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从“表哥”“房叔”的落马,再到“雷政富不雅视频”等热点事件,“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已经成为腐败案件查处的一条重要路径。但是,在网民看来十分给力的“网络反腐”,其实也是把双刃剑,除了其中或多或少含有偶然性、娱乐化的成分之外,“误伤”也时有发生。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的过程中,在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以不同方式参与反腐败斗争,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请结合对全部背景材料的理解与思考,以《论“网络反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800~1000字。
[范文]
论“网络反腐”
近来,“网络反腐”一词成为社会热点。“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刘铁男、雷政富、杨达才等公职人员相继因网络举报和曝光被立案调查或被免职。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的“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令贪官闻风丧胆的“利器”。“网络反腐”力量不可小觑,但在其高涨的势头背后也折射出正规反腐制度的缺失。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以声势浩大的“围观”倒逼问题官员被查。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反腐”所提供的往往是“蛛丝马迹”,而反腐败取得成效的关键,仍在于权威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处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易产生一些不实信息,造成“误伤”,给当事人带来很大伤害。因此,有关部门亟须健全反腐制度,规范网络举报反腐。
“网络反腐”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倡廉手段,“网络反腐”必须在法律制度层面上进行完善。立法机关应及时制定和完善关于网络监督、网络举报人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反腐”做到有法可依。只有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使其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另外,还需建立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系统的处理“网络反腐”信息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同时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策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网络反腐”队伍。
“网络反腐”需引导规范网民的举报素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我国网民群体也越发壮大,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知识水平、认知程度都参差不齐。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的作用,减少诽谤、污蔑、盲目跟风等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广大网民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逐渐成长为有理性、有认知能力、有责任感的反腐“新战士”。只有网民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范围内正确行使网络言论自由的权力,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网络反腐”环境。
“网络反腐”还需进一步与反腐制度相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网络只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只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与制度化相衔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才能确保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促进“网络反腐”持续健康发展。
“网络反腐”是对传统反腐手段的补充和完善,是民众参政的重要手段,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信息源。但归根结底,网络并不是反腐的根本之道,昙花一现的“网络狂欢”亟须制度反腐的跟进。只有建立、完善畅通而透明的反腐渠道,才能打破腐败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