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特征。
对 错
B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部分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对 错
A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人际交往”部分“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的教育建议指出,“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3. 中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对 错
B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部分的“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指出,5~6岁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4.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等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八条指出,“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等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
5. 幼儿是通过游戏学习的,他们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知识经验都可以在游戏中获得。
对 错
B
[解析]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游戏中获得。
6. 离开游戏性和情境性,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就容易小学化。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包括生活性与启蒙性、游戏性与趣味性、活动性与参与性。离开了游戏性、活动性,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就容易小学化。
7. 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越有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
对 错
B
[解析] 教师指导次数多少与儿童游戏水平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教师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教师指导过多不利于发挥儿童游戏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
8.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9. 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对 错
A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部分“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的教育建议指出,“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10.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耳濡目染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经常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和要求,讲多了,幼儿的社会性品质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1. 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教育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12. 对于有多动症倾向的幼儿,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自控训练。
对 错
B
[解析] 多动症的矫治方法一般包括心理治疗,视、听、动能力训练和注意力训练。
13. 儿童体格发育的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
对 错
A
[解析] 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
14. 幼儿需要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对 错
A
[解析] 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六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15. 婴幼儿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的屏气发作现象属于情绪障碍。
对 错
A
[解析] 屏气发作的具体表现是当婴幼儿遇到不合已意的事情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发怒、惊惧、哭闹后发生呼吸暂停。屏气发作属于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中的情绪障碍。
16. 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对 错
A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7. 幼儿认识空间方位,体现出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趋势。
对 错
A
[解析] 幼儿认识空间方位,体现出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趋势,即先判断自身范围的位置,再确定与自身靠近的空间物体的方位定向,最后才能确定与自身较远的空间方位定向。
18.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语法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
对 错
B
[解析]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19. 体育活动中,影响儿童生理负荷的因素主要是运动的密度和动作难度。
对 错
B
[解析] 体育活动中,影响儿童生理负荷的因素主要有运动的数量、强度、时间、密度,以及运动的质量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等。
20.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其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有关,但与其社交技能水平和人格特点无关。
对 错
B
[解析] 儿童自身的特点,如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水平、儿童人格特点、社交技能和固有经验等,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有哪些?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2. 简述幼儿语音教育的方法。
幼儿语音教育的方法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成人要以正确的语音为示范,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2)用浅显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清楚地讲解发音要领,使幼儿对发不准的语音做到“知其所以然”。
(3)语音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游戏化,时间不要过长。
(4)用科学的方法及时恰当地纠正幼儿语音方面的错误,防止幼儿对语音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对于幼儿发错的语音,成人不要重复和模仿,而应直接示范正确的发音,以免强化错误,使其混淆正误。
(5)对于同时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幼儿,出现语音混淆时,教师要有耐心,将自己所负责的部分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其对该部分语音能够做到准确地再认和再现。
3. 简述组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家长教师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4)尊重幼儿的人格,不要妄下结论。
(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4. 简述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一般特点。
(1)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
(2)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具有好探索的特点。
(3)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具有好活动的特点。
(4)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13分)1. 幼儿刚入园时容易出现哭闹现象,请针对这一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幼儿对于幼儿园这个环境非常陌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使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幼儿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幼儿则会大哭大闹。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
由于幼儿身心各方面机能发展不完善,会导致一部分幼儿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当幼儿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亲子依恋关系质量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内心安全感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这类幼儿在入园时,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矛盾型或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幼儿内心安全感较弱,对周围世界不信任,容易产生较强的分离焦虑。
对幼儿入园焦虑提出的解决策略:
(1)家长角度。
①生活准备。
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绐幼儿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幼儿对父母的依赖,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
②心理准备。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幼儿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教师角度。
①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
教师可在入园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幼儿生活规律的表格,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有所把握。同时,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家长沟通如何做好预防和有效降低幼儿入园焦虑,共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为进一步家园合作打好基础。
②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尊重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教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从而有效解除幼儿的焦虑。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适当增加与幼儿的交往频率,并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这样,教师的关心、体贴会使幼儿们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减轻他们的入园焦虑。
③丰富幼儿一日生活,开展有趣的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分散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教师每天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如玩沙、玩水、滑滑梯、集体游戏等幼儿喜欢的活动。此外,室内主题和游戏活动多安排一些幼儿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焦虑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自由自在地玩耍中去,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生活。
(3)家园合作角度。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家长也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