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外教育史分类模拟7
单项选择题
1. 在《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另据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认为“成均,为五帝之学。”“成均”这个场所是______
A.实施乐教之地
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
C.实施德育之地
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成均的教学任务。
[解析] 关于成均的教学任务,郑玄认为“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由此可以看出,成均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独立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的乐教,是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活动。成均可以被视为古代学校的萌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 孟轲认为“庠者,养也。”因此,庠有两个功能:养老和教育。由此可见,庠的主要教育任务是______
A.德教
B.乐教
C.礼教
D.生活教育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庠的教育功能。
[解析] 《礼记·明堂位》中的“米廪,有虞氏之庠也”。郑玄认为“米廪为藏养人之物”。孟轲认为“庠者,养也。”庠,体现的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任务由老人来完成,在养老的地方进行。因此,庠有两个功能:养老和教育。教育的任务是德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 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
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
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夏代学校“序”的功能。
[解析] “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序者,射也”的说法。后来,序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所以,“序”非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 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下列关于“校”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校是习武的场所
B.校是乡学
C.校的教育对象是平民甚至是奴隶
D.校的教育任务是德育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校”的功能。
[解析] 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孟子·滕文公上》有“夏日校”“校者,教也”的记载。《说文解字》中认为:校,从木,交声。原义为木囚,即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种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也有观点认为“校”是乡学。证据有:《史记·儒林传》中有“乡里有教,夏日校”:宋朱熹为《孟子》作注释也认为校是乡学。可见,“序”和”校”是两种面向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前者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后者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瞽宗的教育功能是______
A.实施乐教之地
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
C.实施德育之地
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瞽宗的功能。
[解析] 《礼记·明堂位》中有“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作乐于瞽宗。”再如《礼记·王制》中有“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作注有“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当时大学的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师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6. 西周的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天子之地的小学设在“公宫南之左”,即王宫的东南。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包括______
A.三德
B.六艺
C.六仪
D.六行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小学的教育内容。
[解析]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有小学的设置,在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的铭文以及其他铭文中皆有记载。天子之地的小学设在“公宫南之左”,即王宫的东南。入小学的年龄说法不一,最早的为10岁,最晚的为15岁。小学教育是强调德行的教育:三德、六艺、六仪。六行是西周时期乡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7. 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的小学和乡学共同的学习内容的是______
A.六行
B.六艺
C.六仪
D.六德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小学和乡学的教育内容。
[解析] 西周的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三德、六艺、六仪。西周的乡学的教育内容被称为“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因此,小学和乡学共同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8. 《礼记·内则》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这种贵族教育所处的时代是______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贵族的家庭教育。
[解析] 西周时期,贵族奴隶主子弟在未入正式学校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礼记·内则》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9. 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要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的人是______
A.贵族子弟
B.平民子弟
C.奴隶子弟
D.贵族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六艺中的射、御。
[解析]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贵族子弟要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因此,射、御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0. “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是西周时期的______
A.小学
B.大学
C.乡学
D.社学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大学学习的季节性和计划性。
[解析] 如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禽。再如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1. 《礼记·王制》所记载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实施这一教学内容的是西周时期的______
A.小学
B.大学
C.乡学
D.社学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大学学习的季节性和计划性。
[解析] 书、数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艺,在小学完成。大学的学习内容则发生变化,加入了《诗》《书》。如《礼记·王制》所记载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12. 在六艺中,被称之为小艺的是______
A.射、御
B.礼、乐
C.书、数
D.乐、射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小艺。
[解析] 在西周时期,“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数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小艺,在小学完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13. 西周时期,教师不是专门的职业,而是政府的官吏担当。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______
A.学在官府
B.学在官守
C.官师合一
D.学在四夷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教师。
[解析] 西周时期,教师还没有成为专门职业。教师都是由政府官员担任的。其特点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守、官师合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4. 战国时期,在各家私学之中,儒、墨、道、法四家的私学影响最大。其中与儒并称为“显学”的是______
A.墨
B.道
C.法
D.明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 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四家的私学影响最大。这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5. 据《中论·亡国》记载“……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长,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创立稷下学宫的国家是______
A.齐
B.楚
C.秦
D.韩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稷下学宫。
[解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西南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据《中论·亡国》记载“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长,招致贤人而尊宠之。”齐桓公当政时期(前375—前357),据此判断稷下学宫创建于公元前4世纪60年代左右。后来经过几度盛衰,历时150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才停办。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6. 下列选项中,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的是______
A.政治下移
B.经济下移
C.学术下移
D.生产力发展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私人讲学的兴起。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春秋时期的“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促使官学失去了政权的依托,也促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学术下移”进一步加速了官学衰废,也为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17. 学术自由、待遇优厚是稷下学宫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不是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的特点的是______
A.容纳百家
B.来去自由
C.争鸣、辩驳
D.物质待遇丰厚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稷下学宫的特点。
[解析] 稷下学宫的特点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其中学术自由的具体表现有:第一,容纳百家;第二,来去自由;第三,各派待遇平等;第四,争鸣与辩驳。待遇优厚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物质待遇丰厚;第二,人格上的尊重。如齐宣王承认“士贵”并“愿请为弟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8.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反映的是教育与社会的作用的是______
A.“庶、富、教”
B.“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C.“有教无类”
D.“学而优则仕”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
[解析] 在孔子的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中,既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思想,也有教育与人的关系思想。其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思想是“庶、富、教”,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育与人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19. 在教育与“人性”的基本观点中,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下列选项中,符合“习”的是______
A.后天的习染
B.练习
C.后天的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的思想。
[解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性”是先天素质;“习”是后天的习染。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20. 下列选项中,是“有教无类”思想的社会成因的是______
A.学在四夷
B.学在官府
C.百家争鸣
D.官师合一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
[解析] 有教无类的思想其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适应了时代潮流,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1. 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学内容的是______
A.礼、乐
B.诗、书
C.射、御
D.书、数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
[解析] 孔子私学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基本教育内容,尤其是《诗》《礼》《乐》的学习尤为孔子所重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于孔子所招的学生主要为成年人,所以“六艺”中的儿童学习的小艺——书、数教学不为孔子私学所注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22.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中,处于“学、思、行”思想中的主导思想的是______
A.学而知之
B.学、思结合
C.学以致用
D.启发诱导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
[解析] 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包括学思行思想的结合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学、思、行”思想体系包括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而知之”。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23. 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相关的是______
A.“听其言,观其行”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闻斯行诸“案例
D.举一反三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 在四个选项中,“举一反三”思想反映的是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24. 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思想,反映的孔子的教学思想是______
A.“学、思、行”思想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实事求是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好学、实事求是”的思想。
[解析] 孔子的“好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包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25. 孔子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下列选项不属于“克己”的方法的是______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隐恶扬善
D.言必信,行必果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道德修养体系。
[解析] 克己是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主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说,主张以同理心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能“隐恶扬善”。而“言必信,行必果”则是力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26. 下列选项在孔子的教师思想体系中属于教人的前提条件的是______
A.学而不厌
B.诲人不倦
C.温故知新
D.以身作则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师的思想体系。
[解析] “学而不厌”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自称好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终生好学乐学,创造了终生为师的条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27. 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思想,反映的是孟子的思想为_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过程
C.教学思想
D.人性论思想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育过程思想。
[解析] 孟子将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放任、失落。“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良知良能”并将其“扩而充之”,发扬光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28. 孟子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的思想反映的是______
A.“四心”思想
B.“人伦”思想
C.“大丈夫”思想
D.“深造自得”教学思想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人伦”思想。
[解析]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这五种道德规范,后世称为“五伦”。“五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伦理概念。孟子重孝悌,尤其重孝,主张君主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因为孟子把政治关系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29.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反映的是孟子的______
A.深造自得
B.盈科而进
C.教亦多术
D.专心致志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学思想。
[解析] 孟子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也是一种教诲。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异。故教亦多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30. 荀子曾建议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这一主张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是______
A.礼法并重思想
B.性恶论思想
C.“大儒“的教育目标
D.闻见知行的思想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政治思想。
[解析]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强调要“礼”“法”并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荀子在游学秦国时看到了“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也看到了“秦恃武功轻德教、不能服人心、难以久安”的缺点,故建议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31. 荀子又将儒者加以分类,其中能使“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的是______
A.俗儒
B.雅儒
C.大儒
D.硕儒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大儒”的教育目标。
[解析] 荀子将儒者分成三等:俗儒、雅儒、大儒。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对儒家经典仅仅是记诵,不知其用,且善于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知类通达,但决不自欺欺人,能使“千乘之国安”;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从已知推测未知,能自如地处理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是最理想的人才。在荀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因为大儒治国即使只凭借“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32.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荀子的学习过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______
A.闻见
B.知
C.行
D.解蔽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思想。
[解析]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一知一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学习过程的最高阶段是“行”。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33. 提出“虚壹而静”这一思想的是______
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闻见一知一行”的思想。
[解析] 其中知包括: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第二,荀子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34. 提出了“师云亦云”的思想的是______
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子的教师思想。
[解析] 荀子的教师思想包括“师法”和尊师。其中尊师包括: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5.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思想出自______
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人性论。
[解析] 墨子提出了“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比喻。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即“人性素丝说”,这一观点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是墨子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个贡献。总结来说,“人性素丝说”的主张有:第一,人性不是天生的,人性在出生之时如待染的素丝。第二,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36. 提出“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标准的人才培养类型是______
A.仕
B.兼士、贤士
C.硕儒
D.鸿儒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有关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
[解析] 墨子的理想社会是“兼相爱”“交相利”。在这一理想下,墨子主张以“兼士”“贤士”为培养目标。“兼士”“贤士”的标准是:“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思维论辩方面的要求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37. 提出“察类明故”的思维和论辩法的思想家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内容。
[解析] 墨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的教育四个方面。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墨子提出了三表论和察类明故的思维和论辩法,其中“察类明故”是我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8. 在教育方法上提出“虽不扣必鸣”的思想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
[解析] 墨子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主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9.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思想强调的是______
A.主动
B.创造
C.实践
D.量力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
[解析] 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墨子的观点是“述且作”。“述且作”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家在科学和逻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创造的结果。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40. 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的是______
A.主动
B.创造
C.实践
D.量力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
[解析] 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人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但墨子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而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41. 墨子提出“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的思想强调的是______
A.主动
B.创造
C.实践
D.量力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教育方法思想。
[解析] 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量力”原则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如墨子的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外,要求学射。墨子说“不可!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42. 提倡“贵师”“道观”“用反”“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的是______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道家的教育方法思想。
[解析] 从方法论上,道家非常讲究辩证法,提倡“贵师”“道观”“用反”“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3. “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______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教育思想。
[解析] “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商鞅、韩非都有类似的主张,并最终发展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进而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体现了______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人的关系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的教育思想。
[解析] 《学记》中既提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论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5.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____
A.预防性原则
B.启发诱导原则
C.及时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思想。
[解析] 《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有:预防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长善就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6.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____
A.启发诱导原则
B.长善就失原则
C.及时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思想。
[解析] 题目中的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多:贪多务得;寡:求精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而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难能可贵的是,《学记》辩证地看待这四种心理倾向,认为这其中也蕴含着积极的因素。“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即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47.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思想来自于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乐记》的思想。
[解析] 《乐记》认为乐通伦理,与政通。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因此,乐的目的是教育人,是为社会伦理、政治服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8. 阐述乐和礼的区别是:“乐也者,动于内者;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的典籍是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A
B
C
D
D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乐记》的思想。
[解析] 在《乐记》中,阐发了“乐”的作用主要有五种,其中乐和礼的区别是其中一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9.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其中《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而侧重讨论古代大学之道的典籍是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大学》的思想,《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三纲领”“八条目”。
[解析] 《大学》侧重讨论大学之道,而《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50.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的典籍是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A
B
C
D
B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中庸》的思想。
[解析] 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始见于孔子。如孔子主张“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