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心理学分类模拟7
单项选择题
1. 下面不是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类确定的学习类型是______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A
B
C
D
C
[解析] 网络学习是学习的途径,不是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确定的学习类型。
2. 下面发生了学习的情形是______
A.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B.小刚进到黑屋子里视力水平提高了
C.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D.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后成绩提高
A
B
C
D
C
[解析] 学习的定义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A、B和D所产生的变化都不是由经验所导致的。
3. 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______
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图式改变
C.形成条件反射
D.视觉适应
A
B
C
D
D
[解析] 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 加涅将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这种分类的方式是______
A.学习水平分类
B.学习结果分类
C.学习内容分类
D.学习性质分类
A
B
C
D
A
[解析] 加涅根据学习水平将学习划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这八种学习是低级到高级的关系。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这五种学习结果是并列的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5. 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学生学习桑代克的效果律属于______
A.连锁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规则学习
D.解决问题的学习
A
B
C
D
C
[解析] 规则的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旨在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即是规则学习。桑代克的效果律属于原理或规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6. 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某教师学习如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派学习理论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属于______
A.连锁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规则学习
D.问题解决的学习
A
B
C
D
D
[解析] 问题解决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旨在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教师学习如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派学习理论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即灵活运用多种规则解决问题,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7. 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涉及对认知过程进行调控的学习类别是______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慧技能
D.态度
A
B
C
D
B
[解析] 言语信息指以言语陈述的形式存储于学习者记忆中的有关事物和组织化了的知识,这种学习结果是学习者能够再现以往贮存的信息。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使用符号(字母、数字、词语、图片等)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与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机能。态度是情感的或情绪的反应,形成学习者的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8. “元认知”类似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______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慧技能
D.态度
A
B
C
D
B
[解析]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它与加涅提到的认知策略类似。
9. 加涅提出的学习水平分类纳入到其提出的学习结果的类别是______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慧技能
D.态度
A
B
C
D
C
[解析] 加涅最初提出8种学习水平分类,后来他将8种学习水平分类进行概括纳入到智慧技能这一学习结果中。
10.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__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概念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A
B
C
D
D
[解析] 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1. 每次给孩子喂奶时都说“宝贝,乖”,以后孩子饿了哭闹时跟他说“宝贝,乖”,他就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孩子______
A.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B.形成了操作条件反射
C.进行了社会学习
D.习惯化了
A
B
C
D
A
[解析]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本题中“宝贝,乖”属于条件刺激,“奶水”属于无条件刺激,“安静下来”是反应,“奶水”能够使孩子安静下来,这是无条件反射,通过“宝贝,乖”和“奶水”的匹配使孩子在听到“宝贝,乖”时安静下来,这时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2.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条件反射的角度进行解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
A.条件反射的泛化
B.条件反射的分化
C.高级条件作用
D.条件反射的获得
A
B
C
D
A
[解析] 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本题中,“井绳”与“蛇”类似,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13. 条件发射建立后,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不再配对出现,条件反射逐渐消退,但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并没有在神经系统中消失,能够对此证买的现象是______
A.条件反射的泛化
B.条件反射的分化
C.高级条件作用
D.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
A
B
C
D
D
[解析] 条件反射消退后过一点时间突然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再次发生,这被称之为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证实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结在神经系统中仍然存在。
14. 钱能够起到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与其他条件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对此进行解释的是______
A.条件反射的建立
B.条件反射的分化
C.高级条件作用
D.条件反射的自发恢复
A
B
C
D
C
[解析] 钱实质上不是无条件刺激,但由于无条件刺激与它进行过反复配对,它也可以起到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与其他中性刺激伴随出现,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是高级条件反射。
15. 能够解释“爱屋及乌”的条件反射的规律是______
A.条件反射的泛化
B.条件反射的分化
C.高级条件作用
D.条件反射的获得
A
B
C
D
C
[解析] “屋”作为中性刺激起到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与“乌”这种中性刺激伴随出现,产生了新的条件反射,这是高级条件作用。
16. 人走迷宫时发生的学习是______
A.尝试—错误
B.顿悟
C.形成条件反射
D.模仿
A
B
C
D
A
[解析] 尝试一错误、条件反射和模仿是行为主义者关于学习的论述。顿悟说是早期认知观点关于学习的论述。人走迷宫的过程符合尝试一错误的学习过程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反应保留下来,错误的反应被排除掉。
17.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的学习规律是______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A
B
C
D
B
[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联结说强调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同时他阐述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本题涉及的是效果律。华生提出了近因律和频因律两种学习规律。
18. 在桑代克以猫作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当猫开始的动作无效时,会通过改变动作设法逃出去,桑代克认为猫的这种反应符合的学习规律是______
A.选择反应律
B.类化反应律
C.联结转移律
D.多重反应律
A
B
C
D
D
[解析] 桑代克通过学习实验提出三种学习主律和五种学习副律。五条副律分别是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反应律、类化反应律、联结转移律。多重反应律是指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选择反应律是指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性反应。类化反应律是指在新情境中出现与其类似情境中的反应。联结转移律是指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19. 在斯金纳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反复做出错误和不当的行为,主要是因为______
A.此类行为受到强化的结果
B.练习的结果
C.观察学习的结果
D.人的天性使然
A
B
C
D
A
[解析] 斯金纳提出操作性行为的概念,用强化解释人类和动物的操作性行为的获得,不管这种行为是对个体有用的正确行为还是对个体无用的错误行为,都是受到强化的结果。
20. 某位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告诉他放学后不必再留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了,此后该生继续按时完成作业,这时该生受到了______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A
B
C
D
B
[解析]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施加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减免负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同样惩罚也分为两种,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通过施加负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负惩罚是通过减免正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21. 当教师看到学生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学生,学生虽有改进,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犯有同样的错误,斯金纳认为这是因为______
A.惩罚时机不对
B.施加厌恶刺激不当
C.惩罚没有效果
D.惩罚只能抑制行为
A
B
C
D
D
[解析] 斯金纳认为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因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抑制解除之后,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
22. 一名教师看到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扮鬼脸却没有理睬他,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这名教师之所以这么做依据的规律是______
A.泛化
B.分化
C.消退
D.强化
A
B
C
D
C
[解析]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扮鬼脸的目的可能是要吸引教师的注意,如果理会他,实质上就是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强化,如果不理睬他,则是对他的行为进行消退。
23. 在连续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______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A
B
C
D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关于强化程式的研究。
[解析] 连续强化条件下,行为建立快,消退也快。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建立慢,消退也慢。
24.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下面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______
A.食物
B.保暖衣物
C.水
D.娱乐活动
A
B
C
D
D
[解析] 强化物可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两类。一级强化物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是指因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而获得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二级强化物可分为社会强化物(社会接纳、微笑)、信物(钱、级别、奖状等)和活动(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25. 妈妈对孩子说:“你只有完成作业才能去打篮球”。妈妈运用的原理或技术是______
A.行为塑造技术
B.行为矫正技术
C.渐退技术
D.普雷马克原理
A
B
C
D
D
[解析]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强调用活动作为强化物,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26. 能够解释“程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是______
A.强化原理
B.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理论
C.有意义学习理论
D.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
A
B
C
D
A
[解析]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强化原理在教学中的系统运用。注意不要将“程序学习”中的“程序”与“程序性知识”中的“程序”混淆。
27. 一个坐公共汽车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给老人让座受到他人的赞许,自己也立即起来给身边的老人让座。这体现了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______
A.环境加强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A
B
C
D
D
[解析] 班杜拉认为通过榜样示范可能会产生五种效应,分别是习得效应或称观察学习效应、环境加强效应、情绪唤醒效应、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以及反应促进效应。其中习得效应或观察学习效应是指学习者通过榜样示范习得以前不会的新的知识或技能。有人将班杜拉的理论简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是不正确的。在班杜拉的理论体系中,观察学习特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本题涉及的是反应促进效应,它是指学习者由于受到榜样的影响而去做那些他们本来就会做的事情。其他三种效应的解释见后三题。
28. 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______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A
B
C
D
C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榜样示范学习的抑制效应。
[解析] 它是指学习者看到榜样做了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受到惩罚后自己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与此相对应的,去抑制效应是指学习者看到榜样做了那些社会不期许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也做出了这种事情。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29. 在班杜拉看来,学会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这取决于______
A.注意过程
B.保存过程
C.动机过程
D.动作再现过程
A
B
C
D
C
[解析] 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儿童虽然没有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当告知儿童如果能够将相应的行为陈述出来或表现出来就会获得奖励时,他们就能够做出此前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班杜拉由此认为,动机过程会影响学会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30. 一些公益广告是请非常有影响力的明星制作的,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种做法关注的是观察学习中的______
A.注意过程
B.保存过程
C.动机过程
D.动作再现过程
A
B
C
D
A
[解析]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其中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的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那些信息。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1. 海明威曾说,他每完成一部分创作之后,他就奖励自己一杯咖啡,然后继续写作,这在班杜拉看来,属于______
A.外部强化
B.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A
B
C
D
D
[解析]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强化属于外部强化,也叫直接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属于替代强化。人们对达到自己预期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以激励自己,这是自我强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2. 最初主张S—R联结存在意识中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是______
A.格式塔学派
B.布鲁纳
C.斯金纳
D.托尔曼
A
B
C
D
A
[解析] 格式塔学派是源自德国的心理学流派,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早期持有认知观点的心理学流派,在20世纪初期即提出刺激和反应存在意识的中介。托尔曼是最早提出“S—OR”公式的心理学家,O是指有机体(Organism)。
33.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于学习实质和过程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______
A.问题解决
B.知觉
C.概念形成
D.推理
A
B
C
D
A
[解析]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知觉和问题解决,他们对于学习领域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对于大猩猩问题解决的研究实现的。
34. 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的作用是______
A.决定学习是否发生
B.决定表现是否发生
C.决定探究倾向是否产生
D.决定行为是否获得
A
B
C
D
B
[解析] 潜伏学习实验证明不给予强化学习也会发生,强化决定的是个体能否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35. 托尔曼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______
A.图式
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
D.认知结构
A
B
C
D
B
[解析] 托尔曼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老鼠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对环境的认知,他创造了一个词汇“认知地图”。
36.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______
A.图式
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
D.认知结构
A
B
C
D
D
[解析] 虽然图式、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具有相同的内涵,但布鲁纳明确提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是学科基本结构,通过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发展认知结构。
37. 李明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力图使之能够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在布鲁纳看来属于的学习过程是______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知识的同化
D.知识的评价
A
B
C
D
B
[解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新知识的获得是指对新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转化是指超越给定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评价是指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检查经过转化后的知识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本题涉及的过程是知识的转化。
38.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不具有的优点是______
A.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B.培养创造性思维
C.促进学习迁移
D.节省教学时间
A
B
C
D
D
[解析] 发现学习具有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智慧潜力发展、发展发现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迁移等优点,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不适合低智力水平的学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39. 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理论是______
A.认知目的说
B.认知同化说
C.认知发现说
D.信息加工说
A
B
C
D
B
[解析] 奥苏伯尔的理论可以称之为认知同化说或认知接受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布鲁纳提出的理论,称之为认知发现说。
40.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机械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接受学习
A
B
C
D
C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