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0分)1. 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主要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范围。
(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 简述动机的类型。
(1)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的作用及其与活动的关系,把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4)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 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3岁左右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他们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1.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的规律: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第二,活动律;第三,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2.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写不好作业的学生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并谈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
根据记忆规律,教师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识记过多,否则,易引起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了心理障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的方法有: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1. 一位初二学生,学习基础差,考分低,几次考试成绩均未超过60分。任课教师大多认为他是低能儿。数学期中考试时,面对一个个试题,他无从下手,却在卷面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0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向我靠近,0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尊心再见了零分。”监考老师见到这张试卷,便对他讽刺挖苦。他一恼之下,竟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在地上,监考老师为此把他揪到办公室,一路上他还与监考老师扭打起来。然而,他的班主任在处理此事时的做法却与监考老师不同。他仔细看过这张试卷后,帮助他改正错别字,标上标点符号,整理成下面这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向我靠近;零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也是一个有用的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了,零分。”然后让他朗读。读完这段话,班主任对这位学生说:“你写了一首诗,一首很好的诗。这首诗写得很形象,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听了,露出了会意的微笑。接着班主任又说:“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你不甘心落后,要与零分再见。你要鼓起勇气和信心。把学习搞上去。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可以跟老师谈,老师们都乐意帮助你。”班主任的一番话,温暖了这位学生的心。他既激动又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并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请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这位班主任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
(1)这位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2)这位班主任老师具备可贵的爱心;(3)这位班主任老师熟悉学生心理;(4)这位班主任老师懂得育人的原则和方法;(5)这位班主任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娴熟地掌握了教育的技巧;(6)这位班主任老师沉着、冷静,有着高超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