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如何区分元音和辅音?
(1)气流是否受阻。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
(4)声带振动与否。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
2. 举例说明什么是语流音变以及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到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同化、异化、弱化、脱落是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浊辅音后念z,如“dogs”。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而上声在其他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缆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他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
(4)脱落:如普通话中的“清音浊化”往往伴随着“元音脱落”,“元音央化”往往伴随着“尾音脱落”。
3. 语言中舌面前辅音的来源以及与舌根音的互补分布的差异性。
舌面前辅音指舌面抬起,抵住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面前面抬起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叫作舌面前音,又叫舌面音。包括j,q,x。
舌根音指由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软腭阻碍气流而形成的辅音,又称舌面后音。包括g,k,h。
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叫作互补分布。
4. 音素和音位的区别。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
区别:(1)音素具有全民性,音质具有民族性或社会性。因此研究音素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入手;而研究音位则须落实到具体语言或方言,在着重语音的自然属性时,还着重从社会属性入手。(2)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划分,而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中的任意一个要素来划分。(3)分析音素只涉及某一个发音,而分析音位则涉及某一类发音。(4)不同的音素不一定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是不同的音位一定能区别意义。
联系:(1)某一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是从其音素中归纳出来的。(2)分析音位时总要落实到具体的音素上。
5. 简要说明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必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它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作音位变体。
6. 简述儿化是汉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卷舌化了的韵母叫作“儿化韵”。儿化韵母音变的结果,要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等现象。
在汉语中,儿化具有三个作用:(1)区别词义。例如:眼和眼儿,前者的意思是眼睛;后者的意思是小孔。(2)区分词性。例如:画和画儿,前者名词和动词都可以;后者是名词。(3)表示细小、亲切、轻松或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小熊儿。
7. 汉语普通话/a/音位有几个变体?每个变体出现在什么语音环境中?
8. 声母、韵母的划分与元音、辅音的划分有何区别?
元音和辅音不同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元音和辅音是普通语音学从发音特点的角度给人类语音音素划分出来的单位,是音素的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人类所有的语音,就是说,任何语音系统都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
声母和韵母是汉语语音学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汉语音节前面的辅音叫作声母,汉语音节声母后面的成分叫作韵母,这种分类只能适用于汉语。声母和韵母同元音和辅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划分角度不同,二者并不对应。
三、分析题1. 分析下面一对概念的异同。
语流音变、词的语音变体
(1)相同点:都是词的发音有一定的变化,语流音变是语音变体的一种。
(2)不同点: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在同一词位中,由于语音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变体,叫语音变体。不同的语音形式有其各自的适用场合和语境,即呈现互补分布状态,它们之间不会因为语音形式的不同而有意义上的变化。语音变体包括异读、变调、儿化等。也就是说,语流音变是语音变体的一种。
2. 用语流音变的知识分析说明“啊”的音变情况。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用国际音标写出下列音素。7. 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8. 舌尖后、清、擦音
舌尖后、清、擦音

指出下列各组音素的发音特征的区别。9. [f]—[s]
[f]是唇齿、清、擦音。[s]是舌尖前、清、擦音。也就是说[f][s]的区别特征是发音部位的不同,一个是唇齿音,一个是舌尖前音。
10. [p]—[k]
[p]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k]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两者的区别特征是发音部位一个是双唇、一个是舌面后。
11. [u]—[a]
[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a]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两者的差别在于嘴唇的圆展不同。
12. 解释下列现象。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同的人在说同一个词的时候发音都会有些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说同一个词也是如此。尽管这样,听话者仍然会觉得他或他们说的是同一个词,为什么?
解释下列现象。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同的人在说同一个词的时候发音都会有些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说同一个词也是如此。尽管这样,听话者仍然会觉得他或他们说的是同一个词,为什么?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及音质。其中音高、音强、音长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此不同的人在说同一个词的时候发音都会有些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说同一个词也是如此。尽管这样,听话者仍然会觉得他或他们说的是同一个词。
四、操作题1. 国际音标标音,不能使用宽式,可以不标声调。
哥哥 柴火 木头 天 穷 翁 圆 日 叶 黄
2. 国际音标注音(可不标注声调,不能使用宽式标音法)。
逃 紫 家 借 远
是 棉 半 哥 层
3. 按照普通话的读音,给下列词语注上国际音标。
自治 流动 诡辩 抉择 晕船
虚假 美丽 开阔 永别 更新
4. 普通话的音节[uai](比如“外”),有些人念成[vai]。请问此处的[u]和[v]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吗?在音位分析时对它们如何处理为妥?
[u]和[v]不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它们是/u/的变体,各有自己出现的条件。但是由于发音相似,不妨碍听话者的理解。故可以进行自由替换。
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题中所给的[u][v]即如此。所以,可以将它们作为音位/u/的变体。
5. 分析汉语普通话“盖儿”和“门儿”中的“儿”的差异,并说明这两个“儿”的性质。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盖儿”“门儿”中的“儿”就是儿化韵。但是儿化这种语音现象,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盖儿”中的“儿”起到了区分词性的作用,“盖”是动词,“盖儿”是名词。“门儿”中的“儿”使“门儿”具有了“门”不具有的词义,“门”表示“建筑物的出入口”之义,“门儿”表示“门径、门道”之义,比“门”增加了“门道”的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