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词汇意义变化的主要三种形式是词义的______、词义的______和词义的______。
3. 在语言的发展中,______的变化速度最快,______次之,______的演变最为缓慢。
4. 汉语的普通活,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为语法规范。
6.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______、______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机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例如英语的“coffee”“sofa”汉语译成______、______。
7. 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______、时间性、______。
8. 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法的______、______的演变和语法发展中的______。
9. 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______的改变,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______的改变、______的消长和______的发展。
10. 词汇系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
二、判断题1. 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
对 错
B
[解析] 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各个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其中,词汇的发展是最快的,语音的发展相对慢些,语法的发展变化最慢,它最具有稳定性。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的发展速度不同,这就是不平衡规律的表现。
2. 何种方言能够成为某种共同语的基本方言的条件主要是由文化原因决定的。
对 错
B
[解析] 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方言和共同语之间没有截然隔离的界限,二者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方言可以变为共同语,共同语也可以变为方言。一种语言使用的人数多,自然就成为一种主体或主流的语言。如果某种方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有优势,它就具备基础方言的条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共同语。
所以说,何种方言能够成为某种共同语的基本方言的条件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决定的,而不只是由文化原因就能决定的,因此本题判断为误。
3. 语言的融合就是两种语言混合为一种语言。
对 错
B
[解析] 两种语言经过长期接触,互相影响,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语言,这种现象就叫语言的融合。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发生融合的语言可能是亲属语言,也可能是没有什么亲属关系的语言。因此,不能说语言的融合就是两种语言混合为一种语言。
4. 共同语与方言并存,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
对 错
B
[解析] 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这就是双语现象。它与双言现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双言”指的是同一语言系统内,方言和共同语共存共用;“双语”指的是不同民族语言的共存共用。双语现象常发生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斗争和合作两种方式的语言融合都可能发生双语现象。因此,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是“双言”,而不是“双语”。
5. 语音演变规律只是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
对 错
A
[解析] 语音演变具有时间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偶然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在同样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6. 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对 错
B
[解析] 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扩大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节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但是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限度,一是它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二是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语言总是达不到井然有条的境界,而类推作用也总是有它的用武之地。
7. 语言对思维会产生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
对 错
B
[解析]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般来说,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的发展水平。但是,思维和语言又不是等同的,它们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规律。所以不能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
五、论述题1. 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发展最有规律,为什么?
在语言的各个部分中语音的发展最有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没有例外,如果出现例外,那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
第二,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第三,时间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偶然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在同样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第四,地域性。语音演变往往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展,而且扩展有地域的限制,因此,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综上所述,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结果。
2. 请从语音、词汇、语法角度说明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组合关系指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聚合关系指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体现在每个组成部分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1)语音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是线性的、一维的。语音中的每一个音素,它总是处在相邻的音素之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音素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它们的组合是有规则的。比如


的发音都比较接近,但从音质角度看它们都是不同的音,这些音素在组合中是互补的,[a]只出现在i和n的前面,如

等;

只出现在u和ng的前面,如

等;[A]只出现在音节的最后,如

等;

只出现在i和n之间,如

等。根据这些组合规律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为一个音位[a]。如果没有组合关系的理论,我们将面对一大堆音素而无所适从。
现代汉语语音的聚合规则可以从组合关系中建立起来。首先,我们把能够出现在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归成一类,那就是声母。声母之间就是聚合关系。
(2)词汇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词和词能否组合,既与词的意义有关,又与语法相关,有时还和语用相关。在某种语言中,一个名词后面能出现哪些词类,与这些词类构成怎样的一种关系,需要作全面的调查。
词和词的聚合关系主要是词类、形态和语法范畴。
(3)语法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法的组合规则表现为一套结构格式,这些格式可以互相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以由有关聚合中的成员自由替换,这样无数的句子就在少数语法规则的支配下造出来了。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也具有巨大的稳固性。尽管这样,它们还是在表达要求、语音演变、语法类推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处在逐渐的演变之中。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印欧语最早的词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一动”型变成“动一宾”型,与此相联系,关系从句从主词之前移到主词之后,修饰语移到中心语后面。这个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
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从文献材料看,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只有一些小的改变。重要的差别有: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可以放在介词词组的前面,现代汉语正好相反;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直接跟在形容词之后,而现代汉语必须在形容词之后加“得”再加副词;古代汉语中代词“自”作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现代汉语中要放在动词之后。
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现代汉语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和表示类似体意义的构形语素。
语言中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离不开它。它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是我们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3. 试论语言演变的特点。
一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就是语言发展的一般内部规律,也就是语言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渐变性规律。语言的发展不是突变的、革命式的,而是渐变的,是在使用它的人们中不知不觉发生的。这种发展变化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个约定俗成的过程。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也就是“约定俗成”的规律。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决定的。第二,不平衡规律。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各个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其中,词汇的发展是最快的,语音的发展相对慢些,语法的发展变化最慢,它最具有稳定性。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的发展速度不同,这就是不平衡规律的表现。另外,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这也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