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材料: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的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
问题:1. 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答案要点]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
2. 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案要点]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特有情况,即“缺失”。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缺乏儿童玩伴,缺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机会。
其次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教养方式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①溺爱;②过分保护。
3. 材料: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教师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说:“谁愿意去创想区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于是教师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有一个幼儿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地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于是,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教师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他们听,并给他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地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幼儿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他们看到教师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地说:“一点都不好玩。”
问题: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答案要点]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根据孩子的反应,分析该教师游戏区设置的不合理之处如下:
(1)投放材料的问题。
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地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2)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对策:
(1)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①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②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合适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2)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3)指导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教师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要仔细地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问题、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幼儿游戏。
五、活动设计题(30分)1. 散文诗《落叶》运用了形象而易于幼儿理解的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的情感。请你依据《落叶》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语言教育活动,引起幼儿倾听散文诗的兴趣,使幼儿感受、理解、体验、迁移其中的情感。
[参考设计] 语言教育活动:散文诗《落叶》(大班)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认识落叶的基础上,欣赏诗歌,了解诗歌优美的词句,感受诗歌的情趣。
(2)学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并能用绘画、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大胆想象,能运用积累的经验与词汇,仿编新的散文诗,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落叶,了解落叶的外形特征,并收集落叶。
(2)落叶PPT课件,优美的乐曲、教学图片4张(层层展开图片)。
(3)每人一张供粘贴、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幼儿律动,引出诗歌。
①播放歌曲《小树叶》,幼儿律动。
孩子们,听一听,这是什么歌?小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请你们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
②引出诗歌。
你们刚才表演的是谁呀?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在空中飘呀飘,最后落下来,我们把它叫落叶。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诗《落叶》。
(2)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落叶的经验与想象。
①教师完整配乐朗诵诗歌《落叶》。提问:什么时候树叶会一片片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诗歌里说树叶落在了哪里?小动物们喜不喜欢树叶?为什么?
②观看落叶PPT课件,分段欣赏。
第一段重点提问:秋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重点提问:“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过来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教师朗诵诗歌的重点部分,以层层展开图片的方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
重点提问:“四句话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等。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念或追问“谁过来了?”“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等。)
讨论:为什么小虫会把树叶当成小屋?蚂蚁会把树叶当成小船?小鱼会把树叶当成小伞?小燕子会把树叶当成信?
③教师再次配乐朗诵诗歌《落叶》。
(3)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落叶的经验与想象。
提出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落叶还会落在哪里呢?谁会过来?它会把落叶当成什么呢?启发幼儿充分想象,鼓励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话,要求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外出观察,观察后谈话:你看到的落叶是落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
(2)捡落叶,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再添画构成有情节的画面。
活动二
(1)提醒幼儿将自己的树叶画拿出来,放在桌上,教师问:“你画上的树叶落在哪里?谁把它当成了什么?”
(2)继续讨论:诗歌里说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你该怎么说?教师根据幼儿画面内容,引导幼儿模仿原散文诗的句式描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3)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你画的时候,小虫好像在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利用象征物仿编诗歌。
①模仿句式。树叶落在______,______看见了,把它当成______。
②出示幼儿绘画作品,幼儿模仿原散文诗的句式,根据画面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仿编语句。
③请个别幼儿示范仿编,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
④鼓励幼儿将自己编的散文诗讲给同伴和教师听,教师将全班仿编的诗歌串联起来,带领幼儿一起配乐朗诵。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作饼干。
树叶落到花丛里,小蜜蜂看见了,把它当作被子。
树叶落到汽车上,小鸟看见了,把它当作降落伞。
树叶落到地上,大雁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
(4)角色游戏,迁移仿编经验。
玩法:请幼儿选择扮演的角色,一部分幼儿扮演“树叶”,其余的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与扮演“树叶”的小朋友一起说:“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当说到“树叶落到院子里”时,小蚂蚁接着说:“小蚂蚁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摇篮。”
在诗歌扮演中,教师需注意指导幼儿进行新的诗歌仿编,并做出相应的扮演动作,如念到“小蚂蚁爬过来”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仿编的诗句边做动作边回答。
活动延伸:
用幼儿的树叶画装饰主题墙。
附:散文诗《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