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找出恰当的选项) 三、判断题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对 错
A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和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此命题是正确的。
2. 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执行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命题是错误的。
3. 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是昆仑站。
对 错
A
[解析]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此命题是正确的。
4. 要使社会安定、秩序正常,除了法制手段以外,还需要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对 错
A
[解析]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命题是正确的。
5. 行政公文的成文时间必须写全年月日,而且要用汉字数字小写书写,而不能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对 错
B
[解析]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成文日期应当写明具体完整的年、月、日,且要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月、日不编虚位。此命题是错误的。
6. 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 错
B
[解析]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量的变化不直接决定事物的存在,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此命题是错误的。
7. 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对 错
B
[解析]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世界物质统一的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此命题是错误的。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对 错
A
[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此命题是正确的。
9.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
对 错
B
[解析]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价值规律的定义,此命题是错误的。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对 错
B
[解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不是独立要素。此命题是错误的。
六、综合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1.
材料一:2009年公安部在《关于严格依法办理侮辱诽谤案件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近年来,少数地方公安机关在办理侮辱、诽谤案件过程中,不能严格、准确依法办案,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公安机关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群众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建议,是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如果把群众的批评、牢骚以及一些偏激言论视作侮辱、诽谤,使用刑罚或治安处罚的方式解决,不仅于法无据,而且可能激化矛盾。”
材料二: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材料三:不久前,某县公民陈某在网上连续发帖,质疑当地政府与“奸商”勾结,斥巨资搞形象工程并向中纪委举报:县警方以陈某“侮辱诽谤他人为由对其作出行政拘留8目的决定。2010年8月9日,市公安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出通告称经复核,撤销对陈某的拘留决定,责令县警方向陈某赔礼道歉并给予国家赔偿,同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假如你是一名行政执法人员,将去参加当地媒体就陈某事件举行的专题座谈会,请你结合上述公安部的通知内容和温家宝的报告精神,写一个人发言稿,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与感想。
要求:
(1)自拟题目,篇幅不少于600字;
(2)符合发言稿写作要求,发言稿中的署名一律用“×××”代替,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名或化名,否则成绩作废。
[参考例文]
陈某事件专题座谈会发言稿
——依法保障公民的监督批评权
大家好: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对政府进行的批评和监督问题时常出现,这已经是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官员打击报复批评者的案件也在不断发生,例如陈某事件。这类事件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高高在上。公众一批评,就受不了,这就产生了与公众对峙的心理。他们往往利用其掌握的公权力,将公民的批评行为归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之列,以打击“诽谤罪”的名义来控制和消除对其不利言论的扩散。二是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未能主动将政务信息向公民公开,造成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质疑。这些是陈某事件发生的起因,也是目前我们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制度法制还不完善、不健全,缺乏使公民安全监督和批评政府及官员的应有保障。
作为一名行政执法人员,首先,我认为公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是宪法赋予的正当权利,政府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政务公开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负责任的公民能够安全地监督、批评政府及官员。其次,公务人员应该树立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理念,以人民公仆的身份紧密联系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事。最后,我认为应加快公民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法制建设,从法律上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避免某些官员乱用私权打击报复批评者的案件发生。另外,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与政府掌握的信息很难完全对等,因此,在相关法律的设计上应容忍公民对政府错误的、不公平的批评,以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批评权的充分行使。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