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共4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其重视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这一悖论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三 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问题: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特点:监察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具有“纠察”与“言谏”的双重职能;监察官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监察官选任注重素质全面;行使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
2. 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
悖论:依靠权力集中来制约权力,却往往导致权力的失控。政治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 据材料三,指出古代雅典的监督机制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不同:(古代雅典)利用直接民主制,由民众对官员进行监督;(古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负责对其他官员进行监督。共同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组织架构经验。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制订的关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渊建立唐朝,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即唐太宗。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3)评价唐太累。
(4)知道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史实。
(5)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列举问题的方法。
(2)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唐太宗,使学生初步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叙述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史实,使学生掌握叙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肯定唐太宗和武则天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开放做出的贡献。
问题:
结合有关制订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1)新课标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的。该教师对三维目标做了很具体的阐述,但在书写方式和设置上有所欠缺。首先,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语句。其次,三维目标内容太多,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相关目标。
(2)针对该教师的问题,除了将“让学生”等词语去掉以外,还需做如下修改: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初步养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文成公主入藏”内容时的教学过程。
师: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求亲使节来到长安,向大唐求亲。由于唐太宗存有私心,不忍心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遥远的雪域高原,所以选择了一位宗室女,册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朝为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有哪些嫁妆?
生1: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手工技术著作、医疗器械、医学论著、谷种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师:没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到来也格外重视,亲自到柏海迎接,并且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那么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2:文成公主好惨啊!
(教师望了生2一眼)
师:对于她个人来说,或许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文成公主是所有和亲公主中命运最好的一位了,她被吐蕃人民视若神明就是一个证明。我们继续刚才的问题。
生3: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师:是的,和文成公主同来的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生4:文成公主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5: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的一些风俗习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
师:是的,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唐朝妇女椎髻赭面的习俗就受到了吐蕃风俗的影响,可以说文成公主入藏为唐朝与吐蕃的密切交往奠定了基础。
问题:
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何问题?
这则案例中教师忽视了一个有利的教学生成的契机。在学生不自觉地呼出“文成公主好惨啊”之后,教师望了他一眼,说道:“对于她个人来说,或许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文成公主是所有和亲公主中命运最好的一位了,她被吐蕃人民视若神明就是一个证明。”然后继续刚才的问题。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课堂上该学生不自觉的发声不仅仅是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是很多学生思想上的同感,教师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引导。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和亲给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政治上的安定局面,就忽视和亲公主本人在和亲政策中的弱势地位、个人命运对国家行为的屈从。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者进行讨论,让学生既能看到和亲的历史意义,又能从和亲使者本身去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历史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设计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材料二:
课文摘录: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成为“夏历”。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有关中国历史早期的社会情况,引出之后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的疑问,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有关三皇五帝、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交代清楚夏朝建立之前社会政治状况,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好导入。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神话传说的讲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方便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对大禹去世前对继承人的选择和其子启与伯益、有扈氏间对王位的激烈争夺的讲述,阐明在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下的部落联盟最终趋于瓦解,王位世袭制度最终取代禅让制,夏启即位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接着,教师可以将夏、商、周王朝间的更替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内的学生以历史教材给出的内容为主线,充分利用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可以适当地结合合理想象演绎夏、商、周之间的更替。表演结束后,可以由未参加表演的学生对本小组所演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凝练的语言将相关重要知识点说出。
教师活动:此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刚表演的内容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最终由教师做最终的总结和点评。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对于错误之处,要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加以指出,帮助其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相关提示自行阅读有关西周时期采取的分封制度。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有关西周时期各封国的具体位置,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较为深入地讲解,使学生明确西周分封制度的产生、分封的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形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新模式,践行新课标的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识记和思考解答问题能力。以知识拓展为载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和其他价值理念。
三、归纳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黑板上的树状知识结构图,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和记忆的知识。通过对夏、商、周间的王朝更替,正确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演进规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习题演练,保证内容总结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