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共30分)1. 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简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领导者往往是资产阶级与共同利益者的联盟。
②革命的对象直接针对封建压迫或民族压迫,其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③革命的参加者除资产阶级外,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农民为主力。
④革命进程都有曲折性的特点。
(2)原因:
①革命规模和强度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此时资本主义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新的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②反动势力的反扑,导致革命斗争十分激烈,进程曲折。法国封建势力还与外国封建势力勾结。
③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阵营发生过分裂,这是由资产阶级违背人民利益造成的。
2. 简述根据需要和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需要和目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学习结果所采取的评价。当前提倡的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其手段除了常用的经常性检查、作业、日常观察等,还可使用档案袋评定的方式。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称为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一般在学期中或学期结束时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及升学考试等均属此类教学评价:
3. 历史课堂的读书指导可以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历史课堂的读书指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生阅读结合教师讲解的接受型。书中的一些历史学科术语,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
(2)教师提出主题,学生借助阅读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的探究型。
(3)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借助课本提供的信息理解历史现象的体验型。
四、教学设计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图片,让学生观察,猜一猜这几个人分别是谁,并且说一说他们为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准备。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兴起阶段的知识进而导入到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 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了解与讲授内容有关的人物,方便新课讲授环节的开展,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并提问: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
教师继续提问:公车上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教师指出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教师出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请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
(二)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并提问:从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这些法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一下具体措施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补充完整表格。
接下来学生们分别扮演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支持这个政策,支持的原因和反对的原因。学生通过扮演活动明白新法有利于资产阶级,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但是却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封建顽固势力极力破坏维新运动,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变法最终失败。
(三)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戊戌变法失败的相关材料,提问: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讨论,教师适时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客观方面,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主观方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世凯的告密。
教师继续发问: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呢?
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填表格、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作业: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戊戌变法的影视资料,观看后写一篇观后感。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向学生进行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改变单纯的试题演练形式,将观影感受与文字结合起来,易于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