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共4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是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二 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
变化:鸦片战争由普通事件上升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其历史地位逐步提升。
2. 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一中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影响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
3. 材料:
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1914—1918年,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果说那时距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战争,通过新闻媒体的直播报道,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同学们,能谈一谈你对战争的认识吗?
生1:通过学习“一战”这段历史和每天观看关于中东战争的报道,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是那样脆弱。尤其是电视画面上关于儿童受伤,哭喊着爸爸妈妈的情景,我的心难受极了,我们需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2:昨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写的是《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如果没有战争,世界将充满和平的阳光,我们这些学生都会快乐地成长,生活也是非常美好的。“一战”和中东战争都告诉我们,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繁荣的。
师:那么针对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2:我觉得可以通过对话、和平谈判来解决。
生3: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是正义战争就必须进行。假如台湾要是宣布独立,分裂祖国,我就支持用战争来解决台湾问题。
生4:我要说的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例如“一战”中出现了坦克、毒气弹、远程大炮等,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了最新研制的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
生5:我觉得人类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于人本身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要进行无休止的战争,要阻止霸权主义的扩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问题:
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1)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言,引导学生对“一战”的影响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2)在材料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说了对“一战”的认识,还提出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应如何解决,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材料中,教师没有通过念教材或者自己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创新的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材料:
江苏的某位教师在讲授“满洲的兴起”时,穿插了这样一些乡土教育内容,如:
第一,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遗址(今辽宁新宾老城)。
第二,沈阳故宫(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宫殿)的图片展示。
第三,东陵(努尔哈赤的陵墓)与北陵(皇太极的陵墓)的相关介绍。
问题:4. 以上是某教师利用乡土资源的教学片段,请对此教学设计做出评析。
该教师在授课中选用的乡土历史资源是不合适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选用乡土历史资源应做到资源选用的适切性原则。题目中,历史教师选取的乡土历史资源对于江苏地区来说并不适用,学生不一定感兴趣。这就违背了乡土历史资源选用的适切性原则,不利于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5. 如何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教学?请举例说明。
教师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的变化入手来引入资源,体现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如苏北地区的乡土历史教学,比较好的课题应该是“苏北新四军活动印记寻觅”。
四、教学设计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由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经验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回忆每年的9月18日在全国许多城市都会拉响警报,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痛心疾首?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三则史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结合教材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日本很早就做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其侵略纲领将中国东北视为日本称霸亚洲的重要基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设计意图] 史料教学法的使用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二)经过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短片《九一八事变》,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扮演历史小记者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报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段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占领沈阳。
[设计意图] 九一八事变的过程比较简单且枯燥,通过播放视频和学生报道的方式能化枯燥为有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
(三)结果
教师活动:层层推进,分别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作答。
1.日军占领沈阳城之后就此收手了吗?
2.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东北人民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材内容依次回答。占领沈阳之后,日本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日本在东北屠杀无辜百姓,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等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教师活动:播放东北人民抵抗日军的视频,请学生思考这些可敬的英雄身上有哪些精神最可贵、最值得你崇敬。
学生活动: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5分钟,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并深化认识,这些英雄身上有着顽强奋战、勇于献身、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九一八事变》完整版视频,写一篇观后感,下节课一起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担任小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同时开放式的作业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