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共30分)1. 请分别从主、客观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上是由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包括: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正是由于这些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它的失败说明了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中国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2. 简述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引起学生兴趣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2)提问的语言要具有激趣性。历史教师应努力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
(3)化难为易,保持兴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能在杂乱中理出头绪,难题中寻找答案,取得探索未知、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
3. 简述影响历史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历史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历史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历史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历史教学环境。
三、材料分析题(共4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材料二 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上述两则材料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
影响: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期间的对日政策。
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
评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采取不抵抗政策。蒋介石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妥协。蒋介石、张学良把制止日本侵略中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的干涉上,幻想依靠国际联盟的压力迫使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 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及文字,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时局图》中的怪兽指谁?(英、俄、日、德等列强)
(2)他们摇旗呐喊表现了什么?(觊觎中华大地)
(3)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问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
(4)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如何应对?(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
(5)图上的官吏昏昏欲睡,侧卧时手中紧握网绳,网上有位戴着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八股文说明什么?(腐朽的统治者用科举掌握选拔文武百官的大权,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还在愚弄百姓)
(6)有一人在马旁习武,说明了什么?(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不愿沦为亡国奴,他们为民族危机担忧,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比)
该教师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最终使学生对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局势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
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1)优点:
该教师提问时遵循了针对性原则,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疑问的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也遵循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不足:
①教师没有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案例中教师采取的是按次序读《时局图》中不同图案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虽然有空间顺序和历史的逻辑顺序,但是没有体现问题自身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问题的呈现也显得过于机械。
②案例中教师提到要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操作的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自己提问题,没有出现让学生提问的环节。这样一来教师设想的学生学会和提高探究问题的方法的目标就不易实现。
材料:
某教师准备在全市上一节观摩课,课题是“秦王扫六合”。他的教学设计是在该课的结尾由学生分角色扮演秦始皇、三公、九卿和儒生,通过学生的个性表演来帮助全体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各项措施进行形象记忆。教师在设计意图中这样写道:“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目的,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问题:4.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否恰当?说出你的理由。
该教师在课堂结尾部分所选取的方式,虽然看似热闹、生动,但是并未真正掌握好课堂的正常教学步骤和授课节奏。经过之前教学环节,学生的兴奋程度已经达到高潮,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应该以平和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转移到本节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上来,避免学生过度沉浸在刚才的表演中。此外,对于抽象性、高度概括的知识点,更适合教师采取讲授或表格、图片展示的形式进行总结,方便学生日后的记忆与复习。
5.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教师在选定教学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应结合适当的讲授方法和形式加以表现和升华。
②对于逻辑性、抽象性各异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图片、图表等直观形式进行展现,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③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重点落在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与形成上。
四、教学设计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并提问:歌词中提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某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既然我们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七嘴八舌话民族——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知识小竞赛,用PPT展示各民族服饰和节日习俗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包含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活动:识民族、品民俗,初步认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共同回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是团结友爱的。最后,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并提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能够得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图片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二)小组活动探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领导人,在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针对这样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现实分布状况,要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应如何进行管理?
学生活动: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5分钟,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教师需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第六集《民族团结》,并请学生思考这项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并选出代表发言,阐明本组的观点。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情境实践教学法,能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增强感知能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在探讨中实现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以板书为线索,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的内容。
作业:学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精美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 以板书为线索的回顾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开放式的作业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