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共30分)1. 简述明初专制主义的加强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明初专制主义的加强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如下:
(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是最高长官,六部各不相属,这样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设置殿阁大学士,内阁之名自此开始,但这时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后来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中央除六部外,还有五府、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部门。通过机构的改革,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 简述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历史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范地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具体来讲,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知识是所有目标实现所必需的载体,在特定情况下,是过程与方法的最终归宿,能力是对方法的掌握达到可迁移程度时的整体表现;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经历与体验,方法可理解为一种程序性的或者框架性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维度目标的最终归宿。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每一堂具体的历史课里,三维目标不会均衡呈现,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
3. 简述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语设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语设计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强行加塞,不要使导入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历史教师所选取的导入语,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语,即使生动、精彩,也不足取。
(3)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导入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理解能力,使学生容易接受。
(4)符合不同课型的需要。导入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三、材料分析题(共4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左右。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问题: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发展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政局不稳和战乱频繁,导致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当时政府对工业发展举措不力;外国资本和商品对民族工业的挤压。
3. 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描述。
(一)辩题:辛亥革命是否成功?
正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反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二)辩论人员
全班分为正方、反方两个大组,既有学生代表进行辩论,又有全体学生自由发言参与辩论。
(三)辩论规则和程序
(1)要求: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引证恰当,分析透彻,史论结合。
(2)辩论程序:陈词、自由辩论、总结。
[陈词阶段]
正方、反方各派三名同学发言,阐明本方的辩论立场。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反方向对方提问并回答相关问题,继续阐明和论证己方观点。
[总结阶段]
正方、反方分别总结陈词,针对辨题、己方的立论和整体的辩论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问题:
请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1)做法的优点:
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组织辩论课,为初中生展现了一个历史学习的崭新舞台。一方面,大量的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讨论的主题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讨论和争辩又使他们相互间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得到交流与融汇,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该设计中,教师对辩题、分组、辩论的规则和程序等的安排思路非常清晰。
(2)做法的不足:
但是,要使本节辩论课顺利展开,在设计中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内容。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写出辩论提纲,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多搜集资料。其次,在总结陈词部分,教师应做总结性的发言,为学生的辩论活动做概括评价,提出一些有关历史评价的科学性方法和原则作为对学生发言的指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
材料:
师:讲新课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同学们,我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银行卡。
师:对,正确的说是信用卡。信用卡是做什么用的?
生:买东西用。
师:对,用信用卡可以购买东西。它是一种进行商品交易的工具。在现代消费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信用卡,因为它用起来方便。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进行交易的呢?
生1:以物易物。
生2:五铢钱。
生3:刀币。
生4:纸币。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中国古代有很多种货币,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家看这几张图片,它们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逐个解说一下)。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何时,是什么?
生:宋代,交子。
师:很好,回答得非常正确。众所周知,货币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商业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在宋代,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纸币,可见宋代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究竟宋代的经济繁荣到了何种程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问题:4. 根据材料,推测本课课题以及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该课主要讲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5. 请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
在这个历史教学片段中,该教师运用了以下教学原则:
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教学活动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历史问题,而不是单纯听教师讲课。在此次教学中,该教师教学思路明确,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步步引出本课的主题。
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历史教学中所用的材料要准确、观点要正确。思想性是指历史教学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作用。该教师用信用卡做引子,生动而准确。
③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教师使用的信用卡以及各类货币的图片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他将多种货币进行归纳,体现了教学的抽象性。
④灵活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教师由货币的发展引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此外,他由当代人使用的信用卡引出古代货币,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四、教学设计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进入到正课的讲授。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鲜活的视频,带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同时,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课教学活动的展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出示隋炀帝实行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归纳得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唐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唐朝是什么时期、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教师活动:展示“玄武门之变”的相关材料,提问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学生活动:观看材料,得出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
[设计意图] 唐朝建立的史实比较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通过材料的形式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直观形象的内容又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一举两得。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李世民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那么出现“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思考,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讨论5分钟,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2)政治:勤于政事,采纳正确意见;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用人和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得出,政治比较清明,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综合国力逐步加强。
[设计意图] 唐朝兴盛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组讨论和史料结合的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学生课下搜集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的总结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开放式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