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106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建设项目处于声环境功能区1类地区,项目建设后评价范围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4dB(A),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为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无法判定
A
B
C
D
B
2.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声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划分时,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______的环境影响评价。
A.居住区
B.文教区
C.需要安静建设项目
D.工业区
A
B
C
D
C
3. 声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值为预测点的贡献值和背景值按______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声级。
A.浓度
B.能量
C.A计权声级
D.声源
A
B
C
D
B
4. 大气环境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______个月以上。
A.3
B.6
C.2
D.1
A
B
C
D
C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93)的第一次修订,其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是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
5. 大气环境评价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要求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______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A.3
B.5
C.10
D.20
A
B
C
D
D
[解析]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要求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6. 满足声环境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______、侧向各______的范围为评价范围。
A.2~8km,1~2km
B.6~12km,2~4km
C.2~8km,2~4km
D.6~12km,1~2km
A
B
C
D
D
7. 对于噪声工作等级为一级的评价项目,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______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
A.15m
B.18m
C.三层
D.六层
A
B
C
D
C
8.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建设项目分为______。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A
B
C
D
D
[解析] 首次颁布的地下水导则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新修订的导则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名录》将建设项目分为四类,这是本次导则修订调整的内容之一。
9.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体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整体性的评价原则是______。
A.科学性
B.全程互动
C.整体性
D.层次性
A
B
C
D
A
[解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中规定了“互动性、一致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5个评价原则,其中互动性是体现评价程序的,一致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是体现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是体现评价整体性的。
10. 对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以及港口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或交通量)______的情况下进行。
A.75%
B.75%以下
C.75%以上
D.100%
A
B
C
D
C
11.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______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A.生产车间边界
B.厂界
C.污染源排放口
D.最大落地浓度的落地距离
A
B
C
D
B
12.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______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A.计算结果的最大值
B.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C.污染物毒性最大者的计算结果
D.污染物排放量最大者的计算结果
A
B
C
D
A
1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______,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A.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
B.经济技术可行性
C.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
D.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A
B
C
D
C
[解析] 首先排除选项D,因为后文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就是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其次排除选项B,此题问的是污染源的排放而不是措施的要求。
14. 开发区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______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
A.地方政府
B.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国家和地方政府
D.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A
B
C
D
C
15. 开发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时,根据______,核查开发区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
A.《水污染防治法》
B.《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影响评价法》
A
B
C
D
B
16. 环境风险评价一级评价应按标准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______。
A.3km
B.5km
C.8km
D.10km
A
B
C
D
B
17.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要求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______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A.生产运行初期和中期
B.生产运行中期和后期
C.生产运行初期和后期
D.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
A
B
C
D
D
18. 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3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______进行单项评价。
A.极值指数法
B.标准指数法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A
B
C
D
C
19. 下列污染源中不属于面源的是______。
A.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
B.屋顶天窗
C.储存堆
D.渣场
A
B
C
D
B
[解析] 面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选项B属于体源。
20. 大气环境评价中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______个小时浓度值;二级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______个小时浓度值。
A.8,5
B.5,3
C.8,4
D.12,6
A
B
C
D
C
[解析] 大气环境评价中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h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
21. 开发区区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可以针对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______水质评价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A.一维稳态模式
B.完全混合模式
C.简易(快速)
D.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A
B
C
D
C
22. 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______、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
A.生产方式
B.生产规模
C.规划布局
D.规划目标
A
B
C
D
C
23.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130—2014),不属于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的是______
A.规划基础条件
B.规划具体方案
C.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措施
D.规划所在体系中的层次和属性
A
B
C
D
D
24.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在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时,基于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要求,结合规划协调分析结论,论证______。
A.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B.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C.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环境合理性
D.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的可达性
A
B
C
D
C
25.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不包括______的内容。
A.影响预防
B.影响最小化
C.影响治理
D.影响的全面修复补救
A
B
C
D
C
26. 建设项目概况应包含的内容有______。
A.产品方案
B.物料平衡
C.水用量及平衡
D.工艺流程
A
B
C
D
A
[解析]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主要包括:①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②建设规模;③土地利用情况和发展规划;④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⑤职工人数和生活布局。选项BCD为工程分析的内容。
27. 某项目属于高耗能行业,有两个污染源,对于其评级等级的判定以下说法肯定错误的是______。
A.一级
B.二级
C.一级或二级
D.三级
A
B
C
D
D
[解析] 大气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有规定:“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因此对于选项D三级肯定是不正确的。
28. 某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环境质量现状超过标准,其评价等级判定一般______。
A.根据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P
max
和D
10%
的计算结果确定
B.不低于一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A
B
C
D
C
[解析] 大气环境评价等级确定的规定还包括:“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29. 大气评价范围的确定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一级评价项目评级范围的边长一般为16~20km
B.二级评价项目评级范围的边长一般为10~14km
C.三级评价项目评级范围的边长一般为4~6km
D.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A
B
C
D
D
[解析] 注意新旧标准的区别。
30.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______的范围。
A.500m
B.5000m
C.2000m
D.200m
A
B
C
D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点源调查内容的是______。
A.点源的排放情况
B.排放的有关数据
C.用排水状况
D.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A
B
C
D
ABCD
2. 地面水水质参数所选择的常规参数根据______可适当删减。
A.水域规模
B.水域类别
C.评价等级
D.污染源状况
A
B
C
D
BCD
[解析] 常规水质参数以GB 3838中所提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磷以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和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3.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拟建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______筛选和确定。
A.工程分析
B.环境敏感点
C.评价等级
D.当地的环保要求
A
B
C
D
ACD
4.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似于矩形时,下列关于取样垂线的布设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小河设置一条取样垂线
B.河宽小于50m的大、中河设置两条取样垂线
C.河宽大于50m的大、中河设置三条垂线
D.特大河取样断面上的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少一些
A
B
C
D
ABC
[解析] 河宽大于50m的河流,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5. 下列情况需要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一级工作的是______。
A.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 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或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B.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 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C.项目建成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高达8dB(A)以上
D.项目建成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高达5dB(A)以上
A
B
C
D
BD
6. 下列属于声环境现状调查内容的是______。
A.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等
B.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
C.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
D.收集评价范围内1:(2000~50000)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A
B
C
D
ACD
[解析] 本题需要注意新旧导则的区别,选项A和D是新修订导则所修订内容。选项B不是噪声现状调查内容。
7. 验收报告的结论与建议中需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客观、明确地从技术角度论证工程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主要包括______。
A.建议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B.建议不能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C.限期整改后,建议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D.建议整改部分工程内容
A
B
C
D
AC
8. 关于生态现状调查要求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
B.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
C.生态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等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D.一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E.二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A
B
C
D
E
AB
9.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______。
A.类比法
B.矩阵法
C.生态机理分析法
D.网格法
A
B
C
D
BD
10. 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与分析时需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______影响。
A.生物多样性
B.生态环境功能
C.生物量
D.生态景观
A
B
C
D
ABD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