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 三、判断题4. 古希腊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僧侣。
对 错
B
[解析] 在古希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良好的社会公民。
11. 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对 错
A
[解析] 大众教育虽包含普及教育,但其外延比普及教育广。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12. 大致看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教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培养公民”“劳动者”“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的转变过程。
对 错
B
[解析] 大致看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教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 错
A
[解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16.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因此高等教育要远离市场,保持象牙塔的纯洁性。
对 错
B
[解析] 教育要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9. 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对 错
A
[解析] 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是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之一。
20.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对 错
B
[解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1. 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是什么?
[答案要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目的的统一性。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是为了培养学生,只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这个过程。社会实践所得的直接的现实社会的知识与课堂教学所交给学生的理论知识相互印证与沟通,学生的知识系统因此趋于完善。
(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活动主体随情景的不同而不同。就教师教的过程而言,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教材与学生共同构成活动的客体,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就学生学的过程而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与教材是复合客体,活动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而获得需要的知识。社会实践活动与此不同。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其客体是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与自然物。学生主体能动性作用于这些客体,以扩展知识、提高能力。
(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以书本(教材)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接受者学生来说,是间接和抽象的。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得的知识以直接、感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可能不如课堂所得的知识系统、简练,但因为是亲历、亲感,所以印象深刻,且与后者相互补充、印证,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个人来说,这两样知识同样重要,而对一个将要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后者更加实用与可靠。
(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虽然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但就二者的控制程度而言,前者显然更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相对于课堂教学则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定性的特点。它的对象可以是丰富而生动的整个社会生活。这些差异使得二者在组织方式、教育结果等方面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