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运算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试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4. A、B两地相距80千米,C地在A、B两地中点处,所有车辆经过C地之后都要减速20%。甲、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丙车经过C地的时候,乙车从B地出发前往A地,随后,甲、丙两车在距离C地4000米处相遇。又过了一段时间,甲、乙两车在距离C地16800米处相遇。如果丙车到达A地后立即返回B地,则乙、丙两车会在距离C地______千米处相遇。
A.30
B.

C.

D.10
A B C D
C
[解析] 假设丙车的速度为5千米/时,则丙车到达C地需要80÷2÷5=8(小时),经过C地之后丙车的速度变为4千米/时,又经过1小时与甲车相遇。即甲车共用9小时行驶了80÷2-4=36(千米),所以甲车的速度为36÷9=4(千米/时)。故在甲、丙两车相遇1小时后,甲车到达C地,随后速度变为3.2千米/时,又用了16.8÷3.2=5.25(小时)与乙车相遇,故乙车从出发到与甲车相遇共用了1+1+5.25=7.25(小时),行驶了80÷2-16.8=23.2(千米),所以乙车的速度为23.2÷7.25=3.2(千米/时)。最后计算乙、丙两车的相遇地点:丙车降速后与乙车的速度比为5:4,所以从乙车出发至乙车到达C地时,丙车从C地行驶了

(千米),说明此时丙车已经到达A地并返回,又行驶了50-40=10(千米)。此时乙车减速20%,那么丙车与乙车的速度比变为25:16,乙、丙两车此时相距40-10=30(千米),所以当乙、丙两车相遇时,乙车又行驶了

(千米)。即乙、丙两车会在距离C地

千米处相遇。因此,本题答案为C。
一、选词填空根据题意,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二、阅读理解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对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问题。
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第三部分 常识判断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一、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3. 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常与廊、台组合在一起。
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建筑中哪一个是榭?______
A.

B.

C.

D.

A B C D
A
[解析] 根据描述可知,“依水架起”“四面敞开,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是关键信息。观察四个图片,B项不是长方形,C项未依水架起,D项四面未敞开,均不符合上述描述。B项是亭,C项是楼,D项是轩。故本题选A。
二、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