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当下,外出旅游已是人们度假的首选,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经济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0.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然而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参观景点,乱涂乱画、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高声喧哗等行为随处可见。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文明旅游,离物质日渐丰富的国人究竟还有多远?
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提升公民素质,提倡文明旅游。对此,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关于文明旅游,国家早在三五年前就强调过,也发放过“文明公约”这样的小册子。有的旅行社也曾一度给游客发放过“文明旅游指南”的小册子。对于文明旅游,“公约”和“指南”都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至于人们能接受多少,还需要看教育普及的程度,文明旅游不该是一句空谈、一个口号。
根据背景材料,结合实际,以“带着文明去旅行”为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范文] 文明在心 礼仪随行
一辆辆款式各异的旅游车辆川流不息,一队队游客喜滋滋地照相留念……每到旅游旺季,每一个旅游景点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提升,使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寻找精神食粮,而旅游正日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人们或是在秀美风光里释放疲惫,或是在名胜古迹中缅古怀今。
然而,在一片美好之中总会穿插着不和谐的韵律,有人随处乱丢垃圾、随手攀折花树,有人不守秩序、随意加塞,有人举止粗鲁、唯我独尊,种种情形,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和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是每位游客和旅游相关方的共同责任。有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倡导文明旅游,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文明习惯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该与教育部门进行协调,把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应该要求老师在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等活动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寓教于游。而成年游客也会受到孩子的影响而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应多做正面宣传。目前涉及公民旅游文明的问题,负面的报道过多,正面报道相对较少。事实上,从心理角度来说,接触的负面报道过多,不仅不利于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反而让人们对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而多进行正面宣传则更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文明旅游观。因而有关部门应对新闻报道进行把关筛选,避免一段时间内类似新闻集中爆发、疲劳轰炸,而应该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应加强法制监督。现存的法规重在对市场和行业的约束,但对于游客的不文明甚至损坏文物的行为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史记》有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有些陋习单靠教育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有罚款和硬性的制裁。旅游行政部门应与执法机构联合行动,加强对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其举报中心应增加境外游文明礼仪事件处理功能,凡经查实,对屡屡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与组团社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令整改;同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多次“犯规”的游客给予处罚,有效制裁游客在景区及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国家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者的言谈举止、礼仪风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每位游客都做到守法知礼、守时守约,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明出游、文明游览,做到环境美和心灵美的统一,那么,每一位游客也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
【背景材料】 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师德建设体系的一个优良传统。孔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师追求的境界。大学教师的师德不仅包含着道德素养,还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对教师在道德信念上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他们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因此,他们在道德行为上,需要具有更强的典范与示范性。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
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难免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一般只注重科研、学历等可见因素,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这种导向的偏差,进一步助长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阅读背景材料,以“师道尊严”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重塑师道尊严 再现教师荣光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教学。”无论是孔子广育贤才,还是杨时立雪程门,无数先贤的事例都为我们验证了师道尊严这一传统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各种师德败坏的案例频现报端,“幼师虐童”事件此起彼伏,“教师粗口”不绝于耳。本是诗礼之人却做无礼之举,社会大众不禁疑惑,我国教师的培育是否已罔顾师德?为此,我国应立即开展师德建设,重塑师道尊严,让教师这一职业再现往日荣光。
师德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教师之德风,学生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会热衷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马达”。近年来,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有的缺乏教学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潜心交际,忽视科研学习。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只有品行端正、受人尊敬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北宋苏轼精研诗词,提携后辈。不仅自己名列“唐宋八大家”,更培养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苏门四学士”,有力地助推了北宋文明的发展。为此,我国应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术进步。
师德建设是塑造国家精神的“黏土”。“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弘扬道德文明的前沿,广大教师的道德风范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更会由此向社会扩散,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明末陈子龙抗清失利,投水殉国,其弟子夏完淳怒斥汉奸,慨然就义,一师一徒谱写出中华民族忠贞为国的精神诗篇,激发着一代代后人为国奉献的满腔热情。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更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现实需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体系,重视青年教师资格培养,大力扭转当前师德失范带来的恶劣风气,为师道重塑尊严,让教师再现荣光。
3.
【背景材料】 某市文化管理部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与会者交流农村和社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心得,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下是几位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大学生村官:要提高乡亲们的文化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我觉得鼓励他们把花在打牌、闲聊上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很重要,也很有效。我到村里以后积极地提议和向上争取,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书屋”。我帮助购买图书,筹集资金添置设施,动员群众参加读书活动。如今村民们有空就到书屋来看看书、读读报,文化生活丰富多了。
社区工作者:社区街道文化站的建设是重要问题,也是难题。我们那文化站备有不少图书,但没有什么人来读。我就动了脑筋,在小区的路边、健身场地旁边,竖起很多宣传栏,里面内容定期更换,除了宣传国家大事,介绍社区里的好人好事,普及防火防盗、卫生常识,还用来传播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弟子规》《论语》《二十四孝》等,配上漫画和导读文字,人们散步和锻炼的时候顺便就可看到,慢慢引起了他们读书的兴趣,现在到文化站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结合背景材料,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
要求:
1.用恰当的文字替换“让……大放异彩”中的省略号部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文章标题;
2.主题应与背景材料相关,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3.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范文] 让基层文化大放异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党在十八大上的庄重誓言,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仅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基层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就容易出现“文化逆差”现象。
应该说,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过,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兴盛与否,不单单要看代表国家形象的经典文艺作品、支柱文化产业,还要看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态度、选择的生活方式等。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众生活、培养积极的国民思想情感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让基层文化大放异彩,才能让我国优秀文化不断得以创新和传承,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基层文化建设要培养正确的发展观念。“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仅要口袋富,还要脑袋丰。今天的文化建设不是经济的“附属品”,也不单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将基层文化建设从战略上思考、从全局上谋划,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像精心营造物质家园一样营造精神家园;“融得百家根扎稳,千年始见用功深”,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能动创造精神,将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各方资源。
基层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文化因其特殊的地域性的特点,反映着不同地区人们的需求。因此要立足实际,发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文化。在农村地区,通过兴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村民们送去科普知识。通过田边地头的秧歌舞,院落瓜架下的棋牌战,过年过节的舞龙、看大戏等方式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城市,通过兴建社区文化站,举办街头巷尾的说书会,鼓励群众走进图书馆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让群众把打麻将、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
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普及。文化之根扎到基层,才能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基层文化绚丽多彩,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做好文化传播弘扬的后盾。所谓“文以人兴,事在人为”,基层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让更多优秀文化能人在基层生根发芽,基层文化建设才会更加直接有效,群众性文化活动才能持久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