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雅”有______和《小雅》之分。
3. 《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______”。
4. 戴望舒曾因发表著名的诗作《雨巷》而被称为“______诗人”。
5.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______文学的代表人物。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1. 为什么说《谏逐客书》是汉赋文风的先导?
《谏逐客书》一文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这正是后来汉赋大肆铺陈、极力藻饰文风的主要标志性特点。
2. 简要说明《水调歌头》一文中,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
此词以中秋之月贯串全篇。上片写对月饮酒,从问月开始,先写向往月宫,又写到月下起舞,作者的人生态度由出世之想归于人世。下片写对月怀人,从月影移动,月有圆缺,写到月光普照,用理智排遣了别离之情。
3. 简要回答《麦琪的礼物》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小说循着一明写,一暗示两条线索展开情节,显得简练而又清晰,直到故事终结,明暗两条线索才汇合相交。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品中用了不少夸张、渲染的手法来叙事写人,语言幽默诙谐,喜剧故事中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五、阅读分析题(共计26分)阅读《冯谖客孟尝君》,回答问题。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1. 这段话中“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这段话中最能表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的场景是哪一句?
阅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回答问题。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4.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
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6. 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六、作文题(40分)1. 个人宣传需要名片。而国家想要被世界认识也同样需要“国家名片”。人们提到法国,会想到香水和时装;提到巴西,会想到桑巴和足球;提到瑞士,会想到手表和军刀……而我们中国,除却沉淀在岁月中的历史、文化、艺术之外,也适应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如今,高铁、核电都已成为拥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名片。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范文] 中国名片
从流传千年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到新时代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四大发明”的新定义,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新貌。今天,谈起中国,印尼人会想到雅万高铁,日韩商家会想起支付宝,新加坡人会关注共享单车,英国人会谈论中国核电,美国人则干脆把杂志封面留给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名片”是源远璀璨的文明。全世界向东看,日益成为世界目光的一个习惯性视角。中国在变,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在变。曾几何时,外国人谈论的中国,是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国度”,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是瓷器、京剧、武术、美食等文化元素……今天,世界的中国认知正在被刷新。
“中国名片”是先声夺目的进步。近些年,一个个打上了中国标记的基础设施、科技成果,正成为一张张国家名片,以耀眼的姿态惊艳世界。每一张“名片”,都显示着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展示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而擦亮、展示这一张张“中国名片”也成为全民奋斗的目标。“中国名片”是德行兼备的人格。诚然,物质文明的烙印早已逐步深深打入世界人民的心中,而民间日益密切的交流,也将中国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坦然地放在了世界聚光灯下。大多数中国游客于行走中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明。其中不乏像在美国救人的唐子文医生这样的“中国好游客”。但金字塔刻字、卢浮宫洗脚、大闹亚航班机这样个别人的行为,也容易被外媒放大,令中国人蒙羞,给“中国形象”抹黑。习近平主席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时,叮嘱“要教育我们的公民海外旅游文明”“矿泉水瓶子就不要乱扔了”,文明小细节关乎着国家大形象。如果说,文化与科技是“中国名片”,那么中国人也都应是“中国名片”。如今,中国在创新领域正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未来富有时代气质的中国名片定然还将不断涌现。透过这些持续更新的名片,世界必能看到一个发展、创新、文明的中国,中国也必能以更多样的方式和更优雅的姿态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