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中国精神”,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2.层次清晰,论述深刻;
3.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弘扬中国精神 壮大民族力量
十九世纪德国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当代成就,对克劳塞维茨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即是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是激发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的精神力量。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生生不已,虽数度处于危急存亡之际,仍能力挽狂澜,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紧急关头、重大事件中,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更加彰显。从汶川、舟曲抗震救灾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广大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不把职工推向社会,不把困难留给职工家庭”的承诺,在爱国主义旗帜下,13亿中国人挺起的铮铮脊梁,铸成了一座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将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改革的难度更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和勇气,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持久不衰的强大动力。
理想信念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则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崇高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精神,反映了人类崇高的追求,凝聚着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精神支撑和精神推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人民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理想。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共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梦想最终就一定能够照进现实,中国人民最终就一定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没有精神支撑,就难有全民族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中国进入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构筑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汇聚起13亿人的磅礴力量,共圆中国梦!
2.
【背景材料】 2014年4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对城镇化中的文化传承提出了明确要求,彰显地区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将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多种选择:是执著于高楼大厦平地起,还是注重城镇品质的塑造,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核心;是急剧征地、面积扩张,以新、大、亮为美,还是协调布局,讲究传承,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是头脑发热、盲目攀比、领导拍板、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还是科学决策、依法办事,为城乡人民的文明进步而城镇化。今天,当大量城市新区沦为荒凉之所,甚至变为“死城”时,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其实,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建设也是关键,因为,缺少文化的城镇化,同样可能沦落为精神上的“死城”。
参考背景材料的有关内容,围绕“城镇化与文化建设”,以“琴瑟和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一个副标题;
2.参考背景材料,但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琴瑟和鸣
——让文化点亮城市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0年时所预言的:“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与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城镇化的推进为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文化又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彰显城市的特色和气质。然而,我国在具体的城镇化进程中却忽视了对文化的建设,出现盲目扩张的现象,使得大量新区沦为“死城”。为了唤醒城市生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注重城镇品质,加强文化建设,使两者琴瑟和鸣,以文化点亮城市。
城镇化主导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驱动文化的转型发展。城镇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变为市民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更多的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给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同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地区的经济和科技也会随之不断发展,这为文化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此外,城镇化建设使得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变,这就需要实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这为文化发展的不断转型提供了动力、动机。
文化的不断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前进的不竭源泉。文化不仅是城市底蕴和形象的代表,同时文化产业相较于工业和农业而言,其不依赖过多的自然资源,且占用城市土地较少,而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较高,具有低投入、可持续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为市民提供精神空间、激活城市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城市面积扩张,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尚未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陷入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文化、创意和服务业的重视,注重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制定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明确以什么形式和什么规模的文化资源来支撑城市发展的“幸福指数”。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齐头并进,实现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将文化元素、文化脉络融入城镇建设与规划之中,让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记忆,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不管人们身在何方,城市的文化都能够成为人们割不断、离不开的思乡情怀。在向城镇现代化的行进中,让我们留住文化记忆,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中着力铸造城镇之魂,谱写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化新篇章。
3.
【背景材料】 浙江文化产业近年来颇有热点,这些都得益于浙江省委省政府持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自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继而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各种举措,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浙江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资本市场“全方位”对接文化企业上市的浪潮还在向纵深推进。
盗版给全球的娱乐产业每年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并且在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尤为严重。猖獗的盗版沉重打击了中国文化产业,并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市场的长期发展。
“山寨”的效果很明显:免去了时间和金钱投入巨大的研发,直接拿来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模式,迅速跟进。但往往没意识到,或吃了很多年亏之后才意识到,本土文化产业将付出更高的代价。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快缩小同国际标准的差距,采取主动实施与被动实施相结合的做法,以主动实施为主,被动实施为辅。为此,结合中国国情和切身利益对国际法的规范进行分类选择,不失为减少冲击,争取制度创新时间的一种方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参考背景材料,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拘泥于背景材料,观点明确,分析恰当,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1200字。
[范文] 振兴文化产业 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性文化大发展的世纪,各国政府的竞争已经从“硬实力”的竞争变成了“软实力”的比拼。而所谓“软实力”的比拼,其实质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一个拥有发达文化产业的国家,才是真正强大的,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国家。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振兴文化产业。
反观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们日益增长的国力是不相称的。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却没有与之相称的文化产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五千年古老悠久的文化,并没有转化成强大的产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盗版横行、文化管制、法律缺位等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振兴文化产业,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振兴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发挥主导作用。从美国宪法第八条款对专利的保护到加纳音乐产业的全面复苏,各地的成功经验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想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而且必须起主导作用,从法律、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全力投入,才能有所回报。而我国当前的情况,面对文化领域的乱象,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创作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应该提高法律法规制定的科学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多倾听各方的声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振兴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振兴文化产业,需要民众积极配合,发挥协同作用。文化产业的最终受众是民众,民众的消费也直接支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民众始终无法树立起对文化产业的正确认识,无法养成健康的消费观,那么文化产业的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直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盗版猖獗,盗版严重影响了文化从业者的收益,也严重打击了其创作热情,只图一时之快而去消费盗版,其结果一定是文化产业的衰落,最终大家无书可读,无电影可看,无软件可用。所以,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民众积极地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保护中,文化产业的振兴才有基础。
振兴文化产业,需要从业者积极参与,发挥表率作用。文化产品能否吸引人,其最终还是取决于本身的质量。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如果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其作品才能让人愿意去消费,乐于去消费。而我们目前的文化产业市场中,却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文化作品,如红极一时的“抗日神剧”、流行于网络的“网络神曲”、内容庸俗的“网络小说”等,这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产品都是一些唯利是图的作者为单纯迎合市场而创作的。只有各位参与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发达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当前的国力,更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振兴文化产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政府、社会、民众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文化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