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9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安徽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9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______
A.《季氏将伐颛臾》
B.《秋水》
C.《召公谏厉王弭谤》
D.《郑伯克段于鄢》
A
B
C
D
C
[解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故选C。
2.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__
A.《春秋》
B.《论语》
C.《战国策》
D.《左传》
A
B
C
D
D
[解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论语》并不是史书,故选D。
3. 先秦时期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黑暗现实的人______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老子
A
B
C
D
B
[解析]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选B。
4. 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于《老子》______
A.巧言令色
B.无为而治
C.以德报怨
D.敢为天下先
A
B
C
D
A
[解析] 巧言令色出自《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他三个选项都出自《老子》,故选A。
5. “日薄西山”“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出自______
A.《逍遥游》
B.《陈情表》
C.《朋党论》
D.《答李翊书》
A
B
C
D
B
[解析] 《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故选B。
6.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______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A
B
C
D
A
[解析]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选A。
7. 下列诗人中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的是______
A.王勃
B.陈子昂
C.李白
D.骆宾王
A
B
C
D
B
[解析]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B。
8. 名号为“易安居士”的作家是__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
C.李清照
D.柳宗元
A
B
C
D
C
[解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故选C。
9. 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__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陆游
D.苏轼
A
B
C
D
D
[解析]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故选D。
10. 在慢词体制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作家是______
A.范仲淹
B.柳永
C.欧阳修
D.苏轼
A
B
C
D
B
[解析]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故选B。
11. 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是______
A.柳宗元
B.白居易
C.韩愈
D.王安石
A
B
C
D
C
[解析] “文起八代之衰”出自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故选C。
12. 《报刘一丈书》的作者是______
A.宗臣
B.方苞
C.徐中行
D.侯方域
A
B
C
D
A
[解析] 《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文学家宗臣给刘一丈写的一封回信。刘名玢,字国珍,号墀石,是宗臣父亲宗周的朋友,是宗臣的长辈,因排行第一,故称为“一丈”,文中又称为“长者”,故选A。
13. 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______
A.周作人
B.梁实秋
C.沈从文
D.余光中
A
B
C
D
B
[解析]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中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故选B。
14. 莫泊桑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是______
A.《项链》
B.《归来》
C.《羊脂球》
D.《瞎子》
A
B
C
D
C
[解析]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故事以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故选C。
15.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______
A.杰克·伦敦
B.海明威
C.马克·吐温
D.罗曼·罗兰
A
B
C
D
B
[解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选B。
二、文言文翻译
(请将每小题画线处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秋水》
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 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
在路上相遇,只是以眼神示意。
3.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
4.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
5.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项脊轩志》)
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题10分,共20分)
短文: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2)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1)冷落(“漠视”或“抛弃”)。(2)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2.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3.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4.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短文:
做父亲
丰子恺
①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②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③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④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⑤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⑥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⑦“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⑧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⑨“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⑩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淅渐地远起来了。
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一一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
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
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太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有删改)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5. 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1)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孩子的心情:
(2)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孩子的心情:
(1)惊喜(欢喜);(2)急切(期望)。
6. 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⑥段作答。
因为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或:因为父亲深爱着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买小鸡,所以当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时,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之间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7. 第
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
第一问:和平美丽(安详、怡然)。第二问:与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的痛苦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衬托出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痛苦的心情)。
8. 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我赞同第______种看法。
理由:
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看法,作为父亲就要教孩子们学一点生活的技巧(处事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生活。
示例2:我赞同第二种看法,作为父亲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现实而变得世故,这是对孩子心灵的呵护。
示例3: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因为说下去就是教孩子撒谎,这是对孩子的伤害。
四、作文
(40分)
1.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文言文翻译
1
2
3
4
5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四、作文
1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