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河北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类模拟题17
1. 目前,小型企业融资难是民间借贷存在和红火的主要原因,下列政府措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______。
A.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流动性
B.遏制民间借贷行为
C.提高企业上市门槛,规范小企业
D.实施从紧的财政体系
A
B
C
D
A
[解析] 小型企业融资难是由于市场上货币缺乏流动性,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A项中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市场流通货币量的增加,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融资机会。B、C、D选项中的做法都会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减少小型企业的融资机会。故本题答案为A。
2. 下列对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B.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推动生产结构的提升
C.消费增加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
D.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A
B
C
D
B
[解析]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质量。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故本题答案为B。
3. 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量远远超过政府支出本身的增加量,这一效应称为______。
A.放大效应
B.乘数效应
C.收入效应
D.替代效应
A
B
C
D
B
[解析] 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装置的放大,以节省投资、降低消耗、减少占地、节约人力。但是,在大装置上所能达到的某些指标,通常低于小型试验结果,原因是随着装置的放大,物料的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过程的因素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起源于放大过程的效应,长期以来被笼统地称作“放大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是指因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
由定义可知,题干所反映的这一效应是乘数效应。故本题答案选B。
4. 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包括______。
A.需求拉动
B.成本推动
C.产品生产过剩
D.结构因素变动
A
B
C
D
C
[解析]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它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2)成本推动型:没有超额的需求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3)结构型: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所引起的。(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通货膨胀惯性是指除非受到其他冲击,其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做出的一种估计。故本题答案选C。
5.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形成的原始收入不包括______。
A.政府收入
B.企业收入
C.国外收入
D.个人收入
A
B
C
D
C
[解析]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故本题答案选C。
6. 运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来______实现。
A.间接
B.直接
C.强制
D.引导
A
B
C
D
A
[解析]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这是一种间接的手段。因此本题答案选A。
7.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______。
A.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B.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C.保证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
D.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A
B
C
D
D
[解析] 从总体上说,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在于保持社会供求平衡,这是保持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故本题答案选D。
8.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需求是指______。
A.国内需求
B.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之和
C.企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和
D.全社会消费品需求
A
B
C
D
B
[解析]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故本题答案选B。
9. 赤字预算政策是一种______。
A.扩张性财政政策
B.紧缩性财政政策
C.扩张性货币政策
D.紧缩性货币政策
A
B
C
D
A
[解析] 赤字预算政策是通过预算分配活动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其主要措施是:一是减税,二是增加预算支出。它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故本题答案选A。
10. ______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总需求增加。
A.中性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
C.稳健的货币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A
B
C
D
B
[解析]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而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从而抑制需求的增加。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即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从题目的表述来看,指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故本题答案选B。
11. 11,社会保障是通过______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A.社会捐助
B.社会成员互助
C.国民收入再分配
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A
B
C
D
C
[解析] 社会保障基金的设立、社会后备基金的建立以及国家物资储备的保证都离不开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2.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最高层次是______。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部门预算
D.单位预算
A
B
C
D
A
13.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以______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A.政府机关
B.国家
C.企业
D.财政部门
A
B
C
D
B
[解析] 财政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14. 下列税种中,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征收原则的是______。
A.营业税
B.消费税
C.关税
D.资源税
A
B
C
D
D
15. 我国的政府预算由______组成。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A
B
C
D
D
[解析] 《预算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16. 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是每年的______。
A.1月1日至同年的12月31日
B.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
C.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D.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
A
B
C
D
A
[解析] 《预算法》第10条规定,中国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17. 预算外资金是______性质的资金。
A.预算
B.财务
C.财政
D.计划
A
B
C
D
C
[解析] 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
18. 现金作为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______。
A.中央银行的负债
B.中央银行的资产
C.商业银行的负债
D.商业银行的资产
A
B
C
D
A
19. ______不属于新核算体系的五套基本核算表。
A.国内生产总值表
B.资金流量表
C.资产负债表
D.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A
B
C
D
D
20. 总供给问题可以归结为______。
A.生产问题
B.投资问题
C.就业问题
D.消费问题
A
B
C
D
C
[解析]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21. ______不完全属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价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A
B
C
D
B
[解析] 十六大报告将就业问题明确纳入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中,但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将我国的就业目标定为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充分就业”,而是将就业目标定为“增加就业”。所以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应该是“充分就业”,而非“增加就业”。
22. 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人的能力
B.人的勤奋程度
C.人的机遇
D.人的户籍制度
A
B
C
D
C
[解析] C项无法主观驾驭,个人无法左右,其他三项都可以改变。
23. 自然失业可以通过______得到解决。
A.经济手段
B.社会保障手段
C.法律手段
D.不能解决
A
B
C
D
D
[解析]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难以避免的失业即是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由非经济原因引起的,不能通过经济手段解决。
24. 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人们把______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
A.结余
B.略有赤字
C.略有结余
D.财政收支平衡
A
B
C
D
C
25. 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指______。
A.降低贴现率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贴现率
D.政府发行国库券
A
B
C
D
A
[解析]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这三者都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故排除BC。D项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2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样都是通过调节______来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
A.总供给
B.总需求
C.总供给和总需求
D.总供给或总需求
A
B
C
D
B
27. 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______的伴随,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供给增长
B.供给减少
C.需求增长
D.需求减少
A
B
C
D
C
[解析] 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需求增长的伴随,将会出现生产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物价走向低迷,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需要需求增长的伴随。
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______。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A
B
C
D
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和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29.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______。
A.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A
B
C
D
C
[解析]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归根结底,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故选C。
30. 政府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对部分农业产品规定了保护价格。为了采取这种价格政策,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是______。
A.取消农业税
B.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配给制
C.当市场上出现农产品过剩时进行收购
D.扩大农民家电消费
A
B
C
D
C
[解析]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当市场出现过剩时,政府应及时入市收购并予以储备,否则保护价格必然流于形式。
31. 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______。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A
B
C
D
C
[解析] “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32. 有研究指出,私人保险支出越多的国家往往越富有,在这些国家,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贫穷国家开展保险事业的效果不大
B.经济实力是保险业的坚实后盾,现代保险日益发达
C.保险费用在总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导致了基础投资不足
D.保险只是富人或富国的事
A
B
C
D
B
[解析] 本题要求解释原因,A、D并不是解释原因的,所以可以排除。选项C不能作为解释购买保险成为有些国家的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的原因。题干中提到“私人保险支出越多的国家往往越富有,在这些国家,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也就是说,在富有的国家里,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二是保险业的发展。故本题答案为B。
33.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______。
A.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B.物价很快地上涨,使货币失去价值
C.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D.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A
B
C
D
A
[解析]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了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同区,其最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A
B
C
D
D
[解析]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后,将产业重心转向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D显然错误。
35. 国家通过调节利率高低可以影响经济活动。一般认为,利息增加后带来的经济影响是______。
A.刺激需求,生产扩大,经济活动水平上升
B.货币供给增加,将引起适度的通货膨胀
C.货币供给减少,对生产的影响不能确定
D.抑制需求,缓解通货膨胀
A
B
C
D
D
[解析]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36.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______。
A.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少
B.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多
C.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来越多
D.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A
B
C
D
D
[解析] B项和C项是传统工业的特点。现代工业主要特征有:①工业生产技术现代化。②工业结构现代化。③工业生产组织现代化。④工业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现代化;⑤工业职工结构的现代化。要求拥有大量素质高、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
37.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B.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C.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D.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A
B
C
D
A
[解析]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