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地“爱人”。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仁”的时候,才会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
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己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宽容与包涵。
2. 简述李密《陈情表》一文的特色。
(1)《陈情表》一文最主要的特色是反复陈明并渲染无法解脱的困境,以诚挚真切的感情打动人心。写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细密尽致;写自身进退两难的境况,铺排淋漓;写“不矜名节”的心意,委婉隐曲;写“天地共鉴”的“辛苦”,信誓旦旦。这些陈述,无不情溢言外,酸楚悲恻。尽管每段都说到祖母的病情,但并不感到重复,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其中所贯注的这一人之常情十分深挚动人。
(2)骈散相间、文笔流畅是本文的另一特色。四字句联翩,简洁清亮;对偶句迭出,情意酣畅;长短句交错,朗朗上口。文情、语意、辞气、音韵,通体浑成。
3. 李密在《陈情表》中是如何“陈情”使晋武帝同意他的请求的?
(1)文章首段作者陈述自己命运坎坷,幼年便遭到不幸的事实,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伤痛酸楚的环境气氛,激起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在叙述自己身世的同时,强调自己与祖母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这是作者所陈之情的核心,也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2)第二段点出上表的起因,陈说朝廷征召,急如星火,自己进退两难,直接点明了奉亲与奉诏的矛盾。
(3)第三段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化解奉诏与奉亲的矛盾。
(4)最后一段举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皇天后土”来证明自己的苦衷,表明此心天地可鉴、人神共察,对皇帝所奏绝对真实,决无半句虚言。
李密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巧妙地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办法,最终获得晋武帝的谅解并同意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