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二、填空题1. 某学生利用等车的时间背单词,这属于学习策略中的______。
2. 探究式教学以______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之前的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
3.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
5. 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______、体态语言三种。
6. 中学、小学校园周围______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7.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是依从、认同和______。
8.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著名的教育论著《______》。
9.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______等。
10. ______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判断题1.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
对 错
A
[解析]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2.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对 错
B
[解析]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作“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3.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对 错
B
[解析] “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
4.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之一是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七、案例分析题(共15分)1. 那一天,讲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讲的是这所中学最富经验也是最受敬仰的一位老教师。到了随意提问时,被点到的学生一个个灵透、聪明,老师稍一点拔,理想的答案便顺口而出。当他又点到一个名字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学生站了起来,脸红红的,却不说话。当时屋子里静极了,静得都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彼此都感受着一丝尴尬,然而那位老师并没有及时地让那个学生坐下,以结束这个尴尬的场面。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就在我们感觉几乎“窒息”的时候,那个学生开口了。原来,他是个结巴。
课后一起座谈的时候,我们谈到了这件事,并说出了我们当时的担心。那位老师说:“是的,谁也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一定着急,越是着急,越是说不出话来。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场面。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当时我断然让他坐下了,他失去的将是下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开口的信心和勇气。比起我的公开课来,一个生命的成长似乎更重要。所以,那一刻,我宁愿为他等待两分钟……”
等待两分钟!这并不是平常的两分钟,这是对生命尊严最真挚的仰望,也是对怯弱心灵的最细心的呵护。老教师的话语很简单,可是就在这简单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了一颗朴素灵魂的光亮。一个人最美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远是懂得施爱的心灵。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育理论知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第一,从作文的中心思想来看,材料本身是关于“教学等待”和教学艺术的话题,透过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作者意在说明教师的爱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和对生命成长的尊重。因此,作文即可围绕“教育爱”来进行。
第二,切入点问题。关于“教育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热爱、尊重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和表现、宽容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等。
第三,作为议论文,可以借助所学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同时结合名家名言、自身的亲身经历来作为文章的论点支撑,这样在使文章增色的同时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