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三、填空题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
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______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4. 1993年,《______》规定教师是一种专职人员。
5. 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______检查一次。
6.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IQ=100+15Z中,Z代表______。
7. 就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和师资力量来看,______是一种最佳的校本研究形式。
8. “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人的情绪状态中心境的描述。突然发生的紧急状况下所产生的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则是情绪的______状态。
9. ______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
(1)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2. 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一的传与受的关系,不适当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降到从属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作“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