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三、填空题1. 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______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______、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4.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
5.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______两个阶段。
6.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______、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观。
8. 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______。
9. ______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0.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⑤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2. 简述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
(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
(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
(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这时,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必要的。
3.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 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和形成阶段。
(1)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2)智力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试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说出你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能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故而发展早期教育意义重大。
(3)学校教育。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4)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2.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尽量少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为了维持秩序。奖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进行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进行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惩罚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指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1. 早读铃声响了,八年级(1)班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两种情景的同学窃窃私语。
请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本案例中王老师对待两名迟到学生的不同做法,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观条件,都要用同一的标准对待学生。王老师根据成绩的好坏区别对待学生,没有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还没有被教师发现或被教师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平等对待,服务于全体学生,不应厚此薄彼。
王老师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下降,也会给那些受到歧视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