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21日上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1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指出去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上围绕“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表明了中国的积极态度。对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以“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为主题予以肯定。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9月23日
材料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联合国大会中指出,作为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同时,中国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感同身受,一直在努力予以支持和帮助。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已付诸行动,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同时,支持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到2020年中国对联合国有关发展机构的年度捐款总额,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1亿美元。中国是第一批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的国家,将认真履行承诺。
——摘自《携手建设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2016年9月21日
1. 结合材料1,分析应如何科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发展,基础也在于发展。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消除全球性挑战的根源,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有着丰富内涵,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可持续的内涵,发展才能立得稳、走得远。
③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容联动。当前,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相互合作、同舟共济,采取一致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2. 结合材料2,回答在推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进程中我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中国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①中国要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②中国要在扩大开放中发展。
③中国要在维护和平中发展。
最后,作为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同时,中国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感同身受,一直在努力予以支持和帮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郎平带领的中国队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重回世界之巅。女排夺金,举国欢腾。中国人狂喜的热情又一次达到了高潮!里约奥运一路走来,中国女排能一路战胜巴西队、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等世界强队,除了郎平的率领与现场指挥之外,更离不开体现在女排每一名成员身上的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女排精神”。伟大的精神,历时久远而不朽。时光滚滚向前,“女排精神”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女排,更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获得理想的成就。
材料2
“女排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从历史深处走来,经历坎坷和挑战,在历史的沧桑中不断发展、丰富并一代代传承。“女排精神”曾是我们一个国家的力量源泉,30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能够感到传承下来的力量。这种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
材料3
此次里约奥运会,可以说是中国女排取得的最艰难的一次奥运会冠军。中国女排虽然小组赛输了三场比赛,决赛又先失一局,但输球不可怕,她们的表现说明:只要顽强拼搏,终会成功。在这样一届低开高走的大赛中,中国女排姑娘置之死地而后生,连胜克星巴西、荷兰和塞尔维亚,她们是中国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的最佳诠释。回顾历史,中国女排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越是困难时刻,越焕发出顽强拼搏的精神斗志,这样一股竞技体育的精气神,正是女排带给国人的骄傲。3. 为什么说女排的胜利,“离不开体现在女排每一名成员身上的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女排精神’”?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即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在改造世界方面,意识的作用分别表现为意识指导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所谓“女排精神”,就是“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能够激发出每个女排队员身体中的潜能,而且能够激励她们全力投入比赛、充分发挥水平,从而夺取最后的胜利。
4. “‘女排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从历史深处走来,经历坎坷和挑战,在历史的沧桑中不断发展、丰富并一代代传承”,运用相关哲理对其加以论述。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产生意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所以随着物质的运动,意识必然会随之变化。“女排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其具有历史继承性。“女排精神”的“代代传承”,就是这种历史继承性的体现。
5. “输球不可怕,……只要顽强拼搏,终会成功”,这句话给我们哲学上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要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成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心,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女排队员输球时不气馁、不放弃,继续拼搏,终于成功,用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规律的真理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因为它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做了充分准备。中国革命由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3日)、人民网(2019年6月12日)
材料2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向着世界昂首走来1 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弘铺展。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下“赶考”脚步。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在描绘,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书写。
“赶考”远未结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的要求,也是对西柏坡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更是对全党全国人民的鼓动与激励。“赶考”路上,“两个务必”的忧患智慧已熔铸为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警示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成为新时代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就要秉持“两个务必”的政治追求,始终保持警醒状态和自省意识,用纯净如初的政治品格书写继续“赶考”的新篇章,向更加美好的前景不懈努力迸发。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10日)、《光明日报》(2019年4月12日、5月13日)
6. 为什么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首先,会议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其次,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再次,会议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此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考点] 筹建新中国
[解析] 本题材料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主题,材料1主要讲述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材料2主要讲述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以来党始终砥砺奋进并取得显著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秉持“两个务必”的政治追求,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第一问要求考生作答为什么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考生回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方针政策即可。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秉持‘两个务必’的政治追求”的原因,考生需结合材料和当今党面临的执政考验和危险、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具体作答秉持“两个务必”的必要性。
7. 结合材料分析,加强党的建设为什么要“秉持‘两个务必’的政治追求”。
习近平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新时代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两个务必”的忧患智慧已熔铸为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成为新时代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抗生素是用来消灭或防止细菌生长的药物,能治疗因细茵感染引起的疾病。青霉素和链霉素是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的先锋,它们在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人把青霉素、原子弹及雷达并列为“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新的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和使用,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由于它们出现,许多感染性疾病已不再是不治的绝症。20世纪70年代医学科学家甚至预言:人类将完全消灭对其有害的病原菌,它们将从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消失。
根据医学教育网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2
然而,抗生素本身也会害人,特别是在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
耐药性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发生改变,使原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变得无效。现代养殖体系逐渐陷入了依赖和滥用抗生素的境地——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变成了一种生产工具。虽然抗生素的使用促进了畜牧业发展,让更多人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更多的肉制品,但却带来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细菌耐药性出现,造成死亡威胁。中国抗生素使用量占世界将近一半,其中52%用于农业。
抗生素的危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健康领域,甚至已经波及全球经济。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因抗药性微生物感染死亡人数为70万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50年死亡人数将超1000万,甚至高于癌症的死亡人数;产生的花费将达到惊人的63万亿英镑,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2%~3.5%。8. 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说明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原因。
[答案要点]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抗生素使用不当,尤其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就是超过了“度”,违背了适度原则。这种情况下,抗生素不但不是人类的福音,反而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9. 结合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分析人们从将抗生素奉若神灵,到对抗生素危机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一过程。
[答案要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人类对抗生素的认识,也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在充分肯定抗生素作用的同时,深刻反省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并采取措施防止抗生素滥用危害的蔓延。
10. 抗生素在现代养殖业中的滥用,反过来又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危机,这蕴含了什么样的辩证法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抗生素滥用这一问题的治理,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性的角度,提出系统治理措施,而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1. 结合人类利用抗生素到防范抗生素危机这一过程,说明人们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要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辩证法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掌握适度原则。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是不能过度使用。同时,化解抗生素危机,必须看到世界的普遍联系,坚持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