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分析题(共18分)在办公室中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
“这道题都讲了好几遍了,还错”“老师评讲之后还不会订正,订正还是错的”……
“讲过的题换了数据就不会做了,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真是笨死了,我都恨不得直接把答案给说出来”“现在的学生不动脑筋,机械死板”……
“啊!天哪!讲了不下三遍了,还是错那么多,怎么这么笨呀?真是神仙也教不会。”
“上课提问的时候听得头头是道的,一布置作业还是做得乱七八糟。”
问题:1. 谈谈你对抱怨声音的看法。
对于案例中老师们的抱怨,其实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教师自身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具体来说:
第一,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这道题都讲了好几遍了,还错”之后,教师并没有认真分析学生错题的原因,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现,并且停留在知识本身,采取“直接灌输”的方式,因此学生没有掌握知识,也没有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还是会做错。
第二,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和思考。“我都恨不得直接把答案给说出来”反映出教师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引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行为应有所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动脑筋,机械死板”,反映其在发现问题后,没有正确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也没有做到帮助引导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第三,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怎么这么笨呀?真是神仙也教不会”反映出教师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潜能,没有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课提问的时候听的头头是道的,一布置作业还是做的乱七八糟”反映了其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单一凭借学生的作业判定其学习效果是片面的。
2.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
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第二,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既在生活上关怀学生,也在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
第三,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导入、讲授、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环节,都要体现启发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激励学生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五,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 下面是张老师的一些教学片段:
片段一:在讲授“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张老师把几袋食盐和一些鸡蛋分给同学们,并且让同学们掂一掂,感受一下500g食盐的重量,然后再感受一下两袋食盐1000g的重量。掂完食盐后,张老师又让同学们掂了一个鸡蛋的重量,然后让同学们估计一下1千克的鸡蛋有多少个?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建立了重量概念,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片段二:在“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张老师创设了“买文具”“买书”等情境,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片段三:在讲了图形的认识和七巧板之后,张老师让学生试着摆出一些基本因素。各小组设计一副,同学们群策群力,把大家的七巧板摆在一起后,设计出了一幅幅极有创意的画。
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张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建立了重量概念,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张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正确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教师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聪明才智、养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讲了图形的认识和七巧板之后,张老师让学生试着摆出一些基本图案”体现了张老师注重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养成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关注人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
五、论述题(10分)1. 《教育学》指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使他们达到统一标准并得到全面发展,但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对象的特点,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都能充分发挥”。
谈谈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做好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即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做好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明确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了解和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兴趣特长、智力特点、性格等。对学生学习和身心情况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教师针对其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而且能够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精神,不容许只注重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也不容许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帮助,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即全体学生都应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各种课外讲座,成立多种课外学科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有可能依据自己情况参加有关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又要重视在集体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各类学生的个别指导。如对反应迟钝者激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答问,敢于争辩;对口头表达欠条理者,多给以复述与发言机会;对注意力易分散、不专心者,多施以暗示,培养其自控能力;对学习感到过于轻松者,增加其作业的分量和难度;对能力强态度马虎者,给予难度大的作业,严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第五,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强调对于后进生的帮助。对待后进生不宜仅仅盯住考试成绩的分数,也不限于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疑难,更重要的是着重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