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1. 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______三个阶段。
①依从
②认同
③内化
④泛化
⑤执行
A B C D
AD
[解析]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三、判断题1. “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对 错
B
[解析] 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但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2.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 错
A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隐性课程的影响是非预期、非计划性的,所以应尽量减少它对学生的影响。
对 错
B
[解析]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隐性课程是影响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4. 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及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对 错
A
[解析]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及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5. 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对 错
B
[解析]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6. 有的观众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是对诗词感兴趣,这是一种直接兴趣。
对 错
A
[解析] 兴趣按倾向性划分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如题干中有的人对诗词感兴趣才喜欢“中国诗词大会”就属于直接兴趣。
7. 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对 错
A
[解析]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知觉恒常性常分为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题干表述内容属于颜色恒常性。
8. “想起母亲的笑容”是一种想象。
对 错
B
[解析] “想起母亲的笑容”属于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往往会通过有意识记而被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
对 错
B
[解析] 因为无意识记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往往会通过无意识记而被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
10. 在规定的时间内,被试所列出发散项目的范围越大,维度越多,说明他的变通性越强。
对 错
A
[解析] 在规定的时间内,被试所列出发散项目的范围越大,维度越多,说明他的变通性越强。
11. 并列结合学习比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更简单、容易。
对 错
B
[解析] 当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同类学习,不能比较难易。
12. 一般而言,内部动机的作用比外部动机的作用稳定、持久。
对 错
A
[解析] 内部动机是由人们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相对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作用更稳定、持久。
13. 班级集体既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又是班主任依靠的教育力量。
对 错
A
[解析] 班级集体既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又是班主任依靠的教育力量。
14. 学校应把智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5. 一位老师把时间花在维持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上,表明该老师处于生涯关注理论中“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对 错
B
[解析] 一位老师把时间花在维持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上,表明老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自我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
16.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均衡性采取的教育。
对 错
B
[解析]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采取的教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17.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性格。
对 错
A
[解析]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18. “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对 错
A
[解析] “举一反三”实质是一种善于变通,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思维的结果。
19. 采取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的复习,是使记忆达到更全面、更牢固的方法。
对 错
A
[解析] 采用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复习,在没有完全热记材料以前就试图重现材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实验证明,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的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
20. 学生学习“圆的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的平方”这种学习属于符号学习。
对 错
B
[解析] 符号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代表什么。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题干表述为命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