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选择你认为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每一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选择你认为符合题意的选项。) 三、判断题1.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园一日活动贯穿于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可以根据活动性质相对划分为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活动。因此,幼儿园一日活动不仅仅是生活活动。
2. 儿童发展与变化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它具有普遍的共通性。
对 错
A
[解析] 儿童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儿童发展与变化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它具有普遍的共通性。
3. 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对 错
B
[解析]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5. 幼儿园教育活动要注意游戏化的特点,因此,大班特别强调游戏化的一日生活。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园一日生活具有自在性、习惯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7.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而要素是不变的。
对 错
A
[解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是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的,但可以灵活变通的只是设计的程序,而不是其中的要素。无论从哪一个要素出发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其他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
8. 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就是教他们认字和写字。
对 错
B
[解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9. 小班幼儿能够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学做值日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对 错
B
[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可以分配给他一些任务,如睡前把衣服放好,起床后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还可以担任各种值日任务,为集体服务。
10. 幼儿的分类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景。
对 错
A
[解析] 6岁以后,儿童才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够依物体的功用及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分类。
四、简答题(共30分)1. 幼儿园教育活动五大领域包括哪些?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2.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指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特点是集中性和统一性,即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并有统一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指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的了解和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与操作的机会。
(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是指幼儿的自我学习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的个人需要和兴趣。
3. 活动区设置需考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活动区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内容:
(1)多样而丰富的内容。为适应儿童个别差异,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或配合教育任务,设置多种活动区,并要经常更换活动区内容。
(2)要易于观察或记录。无论活动区布置在室内任何角落,都必须方便教师的观察或记录。
(3)合乎安全原则。设备、材料的放置应合乎儿童的身高,并坚固耐用。
(4)类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注意动静交替。如将安静的图书区、自然区放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5)活动时所需材料应置于附近。各种设备、材料应尽量放在儿童伸手可及之处,刺激并便于儿童充分利用其开展活动。切忌束之高阁。
(6)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如果空间有限,可根据儿童兴趣和教育的需要轮流安排活动区,不必同时设置所有的活动区。
(7)注意活动区的相对封闭与分割。活动区之间形成区隔,使每个区域独成一体,有利于儿童在区域内的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独立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区。但应注意的是,封闭的程度要以儿童之间互不干扰活动,教师置身于活动区外又能观察到儿童的活动为原则。
(8)注意光线的明暗。对于需要光线的活动区,如图书区、观察区,要将其安排在光线充足、照明好的位置上,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知识、技能上得到发展,而且在健康上也得到保障。
4. 为什么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园健康领域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1)身心状况。
①具有健康的体态。
②情绪安定愉快。
③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动作发展。
①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②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③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①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②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师德为先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五、论述题(共20分)1. 请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对不起”之后
结构游戏活动中,小宇动手拿龙龙的玩具,龙龙执意不肯。小宇用力打了一下龙龙,手还没缩回来,嘴里已经很顺溜地说出一句“对不起”,说完依旧继续和龙龙争抢玩具。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告状。我走了过去,龙龙像见了救星一样哭诉着说:“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小宇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龙龙满脸通红,鼓着嘴出人意料地冒出一句让人吃惊的话:“我打你一下,也给你说对不起。”顺势就要出手了,幸好我及时阻止,避免了一场“战争”。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1)仅教会幼儿说“对不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从两个孩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把“对不起”当成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只要说了“对不起”就万事大吉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我们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的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只是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幼儿怎样才能不用说“对不起”。这种做法只是教会了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而忽略了提升幼儿在交往中解决矛盾的能力。
(2)教给幼儿“对不起”的真正含义。
我们应该让幼儿明白,说了“对不起”以后,事情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要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转化成幼儿能够明白的具体行动上的安慰,让幼儿看得见,摸得到,便于执行。如让幼儿帮助对方揉揉被打的部分、擦擦眼泪等。这样,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让幼儿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而且还学会在行动之前要多想想行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