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浙江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分类模拟12
一、单项选择题
1.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是______
A.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B.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C.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D.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A
B
C
D
C
2. 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______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A
B
C
D
A
[解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3.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______,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A.教学目标
B.教学要求
C.教学过程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B
C
D
B
[解析]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4. “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是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______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A
B
C
D
A
[解析]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是指教师首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
5. ______是校长最基本的角色。
A.管理者
B.决策者
C.指挥者
D.协调者
A
B
C
D
A
[解析] 管理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基本作用,管理者是校长最基本的角色。
6. 西方学者罗森塔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期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师生关系类型是______
A.教育关系
B.组织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A
B
C
D
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符合师生心理关系的表现。
7. 在师生关系的探讨上存在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A
B
C
D
A
[解析]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8. 以下不属于校长的业务素质的是______
A.专业素质
B.教育教学素质
C.管理才能
D.政治素质
A
B
C
D
D
[解析] 校长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管理才能。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B.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学生
C.“尊师爱生”,先有尊师后有爱生
D.目前,教育理论界主张“你一我”对话型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成员,教师的角色是“平等的首席者”
A
B
C
D
D
[解析] 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故A项错误。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故B项错误。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这种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故C项错误。D项是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理念。
10. 发现教学法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______
A.示范者
B.指导者和参谋
C.监督者
D.促进者和引导者
A
B
C
D
D
[解析] 在发现教学中,学生通过独立的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增强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性的措施是______
A.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B.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C.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
D.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A
B
C
D
B
[解析] 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2)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3)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B项属于实现师生民主平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______角色。
A.“传道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研究者”
A
B
C
D
A
[解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道者”角色。
13.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A
B
C
D
A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表现在:(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因此,只有A项的表述正确。
14. 1993年,______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教师资格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A
B
C
D
A
[解析]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5.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小学教师不需要有教育科研能力
C.教师教育就是师范教育
D.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应该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
A
B
C
D
A
[解析] 教师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故B项错误。教师教育不仅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还包括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学习。故C项错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索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它强调的是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麟,是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直到结束教职为止的整个过程。所以,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模式。故D项错误。
16. 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说明教师是______
A.组织者
B.管理者
C.研究者
D.示范者
A
B
C
D
C
[解析]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7.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______原则。
A.保护儿童安全
B.尊重儿童权利
C.无歧视
D.尊重儿童受教育权
A
B
C
D
C
[解析] 《儿童权利公约》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无歧视原则。
18. 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______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A
B
C
D
A
[解析] “欲速则不达”体现了施教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对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遵循。
19.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A
B
C
D
C
[解析] 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本题反映的是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20.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______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具有独特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B
C
D
D
[解析] 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21. 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两大方面。下列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一项是______
A.精深的专业知识
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C.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D.语言表达能力
A
B
C
D
D
[解析] D项语言表达能力属于教师的能力素养。
22. “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这体现的发展观是______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D.注重学生现实发展
A
B
C
D
A
23.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______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A
B
C
D
D
[解析] 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24. 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______阶段开始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A.“生存关注”
B.“虚拟关注”
C.“自我更新关注”
D.“任务关注”
A
B
C
D
C
[解析]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也开始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
25. 古人有云“教有法,而无定法”表现的是教师在教学中______的体现。
A.语言能力
B.组织能力
C.创造力
D.观察能力
A
B
C
D
C
[解析] “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______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延续性
D.广延性
A
B
C
D
B
27.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______而学习。
A.祖国的前途
B.人民的利益
C.个人前途
D.好分数、奖励和表扬
A
B
C
D
D
[解析] 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8. 以下体现了小学生学习兴趣规律的是______
A.易激发、较稳定
B.广泛、但难以集中
C.不易偏科
D.和教材的难度无关
A
B
C
D
B
[解析]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易激发,但很难维持稳定;容易产生偏科;和教材的难度有关,难度适中的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以集中。所以B项正确。
29. 下列选项中,______不属于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
A.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B.教师的威信
C.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D.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A
B
C
D
B
30.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______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A
B
C
D
A
[解析]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31.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______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所教学科知识
A
B
C
D
A
[解析] 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身心发展知识;(2)教与学的知识;(3)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因此,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属于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2. ______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A
B
C
D
A
[解析]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以“权威”自居。
33.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______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A
B
C
D
A
[解析]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即教师的知识素养,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34. 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要求教育者注重生命教育。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顺序性
A
B
C
D
C
35. ______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素。
A.教育理念
B.教育实践
C.教育智慧
D.信息技术能力
A
B
C
D
A
[解析] 教育理念是做好教师的第一素养。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36. 新课改倡导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______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A
B
C
D
A
[解析] 合作模式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
37. 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______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A
B
C
D
C
[解析]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8.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习具有______
A.主体性
B.客观性
C.被动性
D.强制性
A
B
C
D
A
[解析]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二、名词解释
1.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正式群体
学生的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班级、年级、少先队、团支部等学生群体。在这种群体中,学生的组织方式以各种正式规定为基本准则,如班规、组织章程、行为规范等。学生正式群体的活动主要是“公事”,如上课、开会、团队活动等。
4. 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
5. 师爱
师爱也叫作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结合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师爱源于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充满责任的、理性的、普遍的、持久而高尚的爱,
6. 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二、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