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1. 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答案要点]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2. 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关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大教学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包含课程,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之前以及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奉行的都是这种大教学论。②大课程论。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主要得益于课程实践的发展。③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独立的,都是教育学的下位概念。④整合论。课程与教学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2)事实上,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它们侧重教育的不同方面。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侧重“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是指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侧重“怎么教”的问题。
(3)简言之,我们可以把“课程”与“教学”分别归结为“内容”与“形式”。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它们存在统一的基础,二者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具有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学在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事物,而是相互交叉和融合在一起的。无论是教育史研究,还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都表明:课程与教学都始于人类专门教育活动的产生,即使在最早期的教育活动中,也可同时找到二者的萌芽。
3. 简述课程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 简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6. 简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
[答案要点]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7. 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说明“知识和能力”不是很重要了。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1)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2)“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隋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8. 简述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3)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9.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答案要点] (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10. 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优点: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②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③从教学角度讲,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也容易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④从国家角度讲,在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2)缺点:①从学生发展角度讲,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从课程本身角度讲,与现实生活存在较远距离,缺乏活力,造成学习内容的凝固化;③从教师教学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授受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1.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某市教育局选派了30名优秀教师赴加拿大进修学习。一位教师进修回来后写道:“培训期间,老师让我们每位学员写一份90分钟的教案设计。为完成作业,我向房东十一岁的女儿借课本。她说‘我没有课本’,我有些疑惑不解。于是我又向她哥哥借,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案。幸亏他们的菲律宾裔妈妈突然顿悟,‘哦,在加拿大,中小学生都没有课本,菲律宾的有。’‘没有课本怎能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很久。”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比目前我们一些学校和一些老师为学生订购大量复习资料的做法,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课程理念,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要点] (1)传统教育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似乎就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国外的做法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课程资源的问题。
(2)简单“教教材”的做法在目前还比较普遍,这样做的结果,将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课本知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即便是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在学生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围绕课程标准,选择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而不至于将学生禁钢在书本知识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
(4)尽管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但是如果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材中,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老师一愣,随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点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言又止,却又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试用课程观相关理论评析上述材料中的事例。
[答案要点] (1)材料中的老师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虽然说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只从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