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设计]
《翠鸟》教学片段
①朗读第①段,探究外形美。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周作文课上,老师说的描写景物、动物、人物的技巧吗?还有同学记得吗?
生:我记得!老师说可以描写它们具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能记得的特点。
生:还要多增加细节的描写。
师(笑):同学们年纪虽小,记性倒好!大家记得不错!(生笑)
师: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里,就对翠鸟展开了许多独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能记得的细节描写。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大家根据第①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画一画翠鸟。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同桌间可以互相小声讨论,先画好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我们来看看谁能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用彩笔画翠鸟,教师巡视并随机指导)
师:好,我看大部分同学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台下的同学们也注意认真听,看看上来展示的同学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生生互评;教师展示自画作品,并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能根据课文描写画出“翠鸟外形简图”,也能复述自己所画的简图,这说明大家已经读懂了第①段,抓住了翠鸟的特点,真了不起!但是,这里老师还需要再次强调下:课文里不论是对翠鸟红色小爪子、小巧玲珑的身形、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小嘴,还是色彩鲜艳的羽毛,都是翠鸟灵气外显、与众不同的地方,都展现了作者善于抓住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功底。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应当怀有一颗时刻观察生活的心。
师: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不仅切入点(细节)找得好,而且描写的手法运用得也好。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予以明确)
明确: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翠鸟头上的羽毛比喻为橄榄色的、绣满了翠绿色花纹的头巾,将背上的羽毛比喻为绿色的外衣,将腹部的羽毛比喻为赤褐色的衬衫,这使得翠鸟的形象更加生动化、生活化,更容易想象和理解。
B.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下到上,先写红色的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嘴。其中写羽毛时,又按照先总后分的方法,由上而下,先写头部,再写背部,最后写腹部。这种顺序安排使得对翠鸟的描写既完整又不显拖沓,更加具有条理性。
师:同学们进行细节描写时,不仅要找好切入点,而且要向作者学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与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将之前写作课所学的描写景物、动物、人物的技巧代入本文的对翠鸟的描写与刻画上,有助于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画翠鸟”的课堂教学活动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为认真地阅读课文,更为直接地体验感受到翠鸟的特点,理解翠鸟的外形之关)
②默读第②③段,探究行动美。
师:翠鸟不仅外形玲珑,羽毛艳丽,而且天生机灵,行动敏捷,擅长捕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②③段,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用铅笔轻轻画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词。
(学生默读段落,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画出的动作词)
师:同学们默读后,对翠鸟捕鱼时飞行的动作有何感受?大家集思广益,想想有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生:快!
生:迅速!
生:利索!
师(笑):“利索”是个口语词,大家想想有没有更加正式的、书面化的词语。
生:敏捷。
师:很好!对,“敏捷”这个词不仅表现出了翠鸟飞行的快,还表现出它捕鱼的巧。
师:那么接下来,老师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第②③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翠鸟动作的敏捷呢?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加以明确)
明确:
“翠鸟呜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两句十分直接地表现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一句则通过翠鸟已经飞走而苇秆尚摇晃,水波还未平的对比,间接地表现出翠鸟行动之快。
师:“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两句中,有哪些词是用得极好的?替换成别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对用词精准之处进行明确)
明确:
A.“鸣声”与“叫声”虽然都可以用于形容鸟儿的声音,但“鸣声”更能突出鸟儿声音清亮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情感色彩,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C.“蹬开”与“离开”相比,显得更加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集思广益,思考讨论能够形容翠鸟飞行时动作特点的词语,比较近义词的差异与用法,既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斟字酌句以及关键词使用对于描写表现翠鸟特点、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又能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考与用词能力)
③默读第④⑤段,探究热爱自然之美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小巧玲珑、敏捷可爱的翠鸟,你们有没有像小作者一样,对它有什么想法呢?
生:想把它带回家自己养着。
师:看来你们和小作者的心是相通的,想到一块儿去了。那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去捉翠鸟带回家饲养呢?老渔翁又为何为说出这样一番话呢,具有何种深意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稍候指名学生回答总结,教师予以明确)
生:我们不应该把翠鸟捉回家。老渔翁说翠鸟住的地方又远又险,是为了激起“我们”的保护欲。
生:我赞同他的观点。老渔翁这么说,更加突出翠鸟的可亲可爱。既说明了它的生活习性,又指出它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是人类的可爱的朋友。
生:老师,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翠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才对,不能捉住它,让它失去自由。
(学生发言的兴趣被激起,纷纷举手发言,都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总结明确):同学们真的是既贴心又有爱心啊!这样的你们,也都和小翠鸟一样可爱!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鸟类,保护鸟类,学会和它们好好相处做朋友。
师(笑):听了老渔翁的话和你们的交流,小作者的脸也红了,还打消了饲养翠鸟的念头。小作者他们是如何做的啊?谁愿意来带着感情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话,教师进行指导示范朗读)
师:翠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也只是其中一种。也正是因为这些大自然中的小生灵的存在,我们人类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它们,让它们在大自然中愉快、自由地生活吧!
(设计意图:由小作者想要捕鸟的行为引发联想,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假设学生看到如此可爱的翠鸟会采取何种行为,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关于环境保护与鸟类保护的思考,完成保护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