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判断题1. 教育者、教育手段、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三要素。
对 错
B
[解析]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媒体),教育手段只是教育影响中的一种形式。
2. 人的全面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对 错
A
[解析]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3. 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课外、校外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才艺。
对 错
B
[解析] 有人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
4. 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对 错
A
[解析] 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6. “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对 错
A
[解析]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习与教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求学可以不断地增长教学的知识;反过来,教学也可以促使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学和教这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以促进教与学的同时发展。
7. 好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文理兼备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美学知识。
对 错
B
[解析] 科学文化素养一般指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专业知识属于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属于教育理论素养。
8. 师生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从而形成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9. 兴趣小组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对 错
B
[解析] 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各种主题的班会,兴趣小组活动属于课外活动中的一种,不是班级活动。
四、材料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材料,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4. 小刘学习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一次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老师发现小刘对题目无从下手,情绪很是急躁。“小刘,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刘耳边低语,“你先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下题目,看能不能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再过来看你做得怎么样。”
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
小刘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题目,但是似乎已经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尝试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老师笑着说,“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小刘继续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老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最终小刘找到了解题的途径,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能行,现在你再重新想想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一会再来看你最终的解答。”
最后,小刘自己解出了这道题。
依据材料,关于该教师的做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 A.教师相信学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 B.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了解题策略
- C.教师直观展示,学生容易理解题目
- D.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A B C D
AB
[解析] 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做法是相信学生,相信其可以把答案想出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老师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其学习动力。材料中的老师没有采用直观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选项C、D错误。